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传统文化》——西南民大精品课程

2594 0
发表于 2010-5-10 13:58: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走过了 50 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 1952 年开办的彝语文专修科。由于各种原因, 1958 年彝语文专修科中断招生, 1977 年国家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后,彝语言文学专业也随之恢复招生。但是从 1977 年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十多年间,都仅有一个单一的彝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彝学”人才的需求。所以从 90 年代以后,我们遵循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一般规律和社会需求,并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保持彝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特色专业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拓宽专业口径,相继开办了“彝汉双语文秘”、“彝汉双语行政管理”、“彝汉双语经济管理”、“彝文古籍整理”、“彝汉翻译”等专业方向。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又根据在中国加入 WTO 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广大彝族地区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于 2000 年成功的开办了彝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专业(方向)。这个专业的开办,标志着古老的彝族文字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的接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是古老的彝文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一次大跨越。 2002 年“彝英双语”专业(方向)的开办,标志着传统的 “彝学”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为让 “彝学”走向世界,让世界关注“彝学”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专业方向的大调整、大拓宽,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彝族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已经连续为本科生讲授 6 年,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 4 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彝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比较成熟的专业基础课。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十五”期间,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服务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全国近 800 万彝族人口都居住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地区和彝族人民当然也是本校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之一。“彝学”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设并建设好“彝族传统文化”课,不仅对于“彝学”专业的发展和彝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益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广大彝族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

    本课程是“彝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已经连续为本科生讲授六年,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历史文献学”两个硕士点的研究生开设四年。总学时为 80 学,其中,课堂教学 68 学时,学校统一安排社会实践 4 学时,复习考试 8 学时。教学内容由“引论”、“总论”和“分论”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主要讲授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文化学发展的历史沿革,讲授学时为 8 学时;“总论”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授课学时为 24 学时;“分论”部分,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深入地讲授“彝族的族源”、“彝族的文化艺术”、“彝族的命名、称谓与家支制度”、“彝族的婚姻家庭”、“毕摩与彝族宗教”、“彝族的传统刺绣与服饰”等,授课学时为 36 学时。

    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文明历史绵延数千年的产物,瑕瑜互见、良莠并存,在所难免。本课程的重点就是讲授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本课程的难点在于缺乏可供本门课程教学参考的、比较权威的有关彝族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解决的办法,主要依靠本课程教学人员的不断学习、积累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本课程主讲教师参与了“彝族通史”的编撰,并承担了“彝族简史”的修订工作,参与和主持这类重大项目,无疑会促进课程教学组彝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本课程教学中资料匮乏的问题。

3、 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目前本门课程以《彝族文化史》为主要教材,同时我们自编的《彝族传统文化》为辅助教材。我们正在组织力量编写高水平的正式出版教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为了让学生丰富彝族文化知识,开阔彝族文化研究视野,我们指定了《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彝人的信仰世界》、《彝族古代文化史》、《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凉山彝族礼俗》等为学生课外参考读物。

    实践性教学环境: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民风民俗,我们先后在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凉山彝族自治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民族中学建立了实习基地。此外,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每学年至少安排 2 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彝族地区专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两届“彝汉英”三语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创讲稿,自己演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的机会,也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网络教学环境: “十五”期间,西南民族大学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都有了历史性突破。教学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校园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 ,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全体学生开放,学生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图书馆和自己的寝室里,都能够通过校园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为了让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宏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培养学生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较强的彝族文化研究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在讲授彝族传统文化时,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随时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并及时应用到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里吸收最新的知识;实践,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彝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彝族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一篇彝族文化研究论文。经过导师指导批改以后择优推荐发表。这种理论创新与学术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彝学”专业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比例达到 100%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近三年来“彝学”专业学生的创新项目获准校级立项的达 80 多项。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今天的西南民族大学,已经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 100% 地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授课。多媒体电子课件授课,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教师上课可以及时的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把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汇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给了学生最新的知识,而且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 多媒体电子课件上课,是在教室里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最新的知识的最佳途径。
    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100% 地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上课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想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每讲授一个单元,都要让学生完成一次作业,每次作业都是与该单元知识相关的一篇小论文。课程结束考试时,我们都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既有开卷考试,又有闭卷考试,既有基本知识的考察,又有论文式的考核等。

5、 教学效果


    西南民族大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外没有国内少有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彝汉双语人才培养之路,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同一学科专业中,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处于领先地位。本专业已先后培养了 2000 多名彝汉双语人才,这些人才遍布大西南彝族地区,为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有一大批人才已经成为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和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本课程拥有一支热爱并潜心于民族教育事业的主讲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而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和校内教学督导组的肯定。也不断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评教综合得分均在 96 分以上。近 5 年内,有 4 人次荣获学校教学质量奖。
    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 、彝族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 2 、文化层面上的彝族习惯法。 3 、彝族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6、 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 3 到 5 年的努力,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在国内外高校同一学科专业中处于一流水平的“彝学”专业基础课。具体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各方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主讲教师队伍;编写和出版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和一系列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及电子课件等全部上网利用。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2006 年已经上网:课程介绍(包括课程描述、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情况、课题视频);教学大纲(包括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网络课件);授课教案(包括教案、作业习题、参考文献目录)。

2007 年以内教学内容 50% 实现录像上网。


2008 年以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课程介绍(包括课程描述、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情况、课题视频)。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网络课件)。


授课教案(包括教案、作业习题、参考文献目录)。

http://222.210.17.250/06sj/yzctwh/index.htm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