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025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40米。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县城距昆明交通距离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的。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气温12.7℃,年均无霜期190天。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大兴镇。邮编:674300。代码:530724。区号:0888。拼音:Ninglang Yizu Zizhixian。
[编辑本段]宁蒗历史
宁蒗一名,系民国6年(1917年)设分县时,各取永宁和蒗蕖两地一字合并而成(永宁、蒗蕖两州为元朝时设立)。宁蒗历史悠久,据发掘遗址考证,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宁蒗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起步较晚。解放前夕,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保留着完整的奴隶制,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宁蒗各民族的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至今尚不同程度地带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 宁蒗于1950年1月和平解放;1956年9月20日,成立彝族自治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八大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全县有15个乡1个镇,86个村委会,5个社区,1122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小组。有12种民族,其中11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99%,彝族占总人口的60.75%;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33327人,按新的脱贫标准计算尚有19.14万贫困人口,其中6.28万人处于绝对贫困境地,占总人口的27%,是个典型的山、少、边、穷县。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绵绵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群山争峙,河谷深切,海拔悬殊。绵绵山以东大部属山原区,山势较浑厚。主要高原平坝分布于这一带,较大的有永宁坝(面积56.5平方公里)、白渠坝(县城坝,面积20.5平方公里)、红桥坝(面积20.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乡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境内大小河流20余条,主要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均属金沙江水系。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天,年均气温12.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0℃左右。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宁蒗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2℃,海拔高差极大,立体气候明显,是云南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孕育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仅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就有60科155种,藏量达3610.6万公斤;有松茸、木耳、羊肚菌等25种珍稀野生菌;农业以水稻、玉米、荞麦、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和苹果、花椒、烤烟、酸梅、油料、香料等经济作物为主,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煤储量约在1.5—2亿万吨左右,已探明储量达3500万吨。还有丰富的铁、铜、铅、锌、铝土、锰、金、银、钨、钼、镍等金属矿及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等矿藏资源。水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水1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藏量仅小水电就达20万千瓦以上,目前尚有8万千瓦未开发,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宁蒗风景名胜众多,有以“情、山、水”融为一体的高原明珠泸沽湖和摩梭母系文化;有集高山湖泊群、万亩杜鹃林、万亩草甸、高山石林等景观为一体的青龙海生态旅游区;有望乡台高山草甸、女神幽谷、吉意溶洞、永宁温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古老灿烂的彝族“毕摩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等各民族独特奇异的文化;还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元世祖忽必列南征屯兵日月河、土司衙署等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泸沽湖为中心,南连吉意溶洞、县城、青龙海,北接永宁坝、三江口的景点群体。
[编辑本段]民俗民风
宁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内陆县,居住有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12个民族,民俗民风纯朴、独特。 (一)彝族 1、节日。第一、火把节。火把节(彝语称杜责),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日期,原则上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但有的在此前后另择吉日过节。第二、过年节。过年节(彝语称库施),是彝族又一盛大传统节日。彝族过年日期各异,一般视农活完成的情况决定。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11月16日—18日定为彝族过年日。第三、二月八节和三月三节。二月八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三月三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第四、初十五节。彝族一般不过春节,但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有打鸡断口嘴、打猪头驱邪活动。 2、饮食。第一、饭食。彝族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麦、燕表、大小麦、玉米、圆根、青菜等。第二、肉食。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杀绵羊,用一木棒猛击颈部倒地后,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杀牛,用斧头猛击头部,待牛昏倒后,割断咽喉,放血剥皮。杀鸡,捏其颈部窒息而死后,烧毛或烫毛。第三、饮酒。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习惯饮“寡酒”,即饮酒不吃菜。彝族有规矩,男子路遇背酒妇女,亲戚朋友带酒登门拜访探望,须赠一份礼,或为钱币、衣物,或为牲畜、粮食等。第四、饮茶。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饮茶习惯。以陶制小砂罐熬煮,以精制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荞粑、炒面为佐食。有的还在茶水中加食盐。第五、吸烟。彝族爱吸自种的兰花烟,且有吸烟不能断代之说。彝谚说:“烟为子孙烟,吸烟子孙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几乎都吸烟,青年男女也有吸烟者。 3、服饰。建国前,宁蒗彝族的装饰品以金、银、铜、玉、骨、贝等为原料制成,品种繁多。女子,特别是青年女子喜戴饰物。男子有穿左耳戴珠习惯。彝族服装以毛麻制品为主,女子服装式样随年龄而变化,特别是下裙和头帕。男子服装式样,小孩、青年、中年、老年都差别不大。色调和绣花镶边程度则与年龄大小和身份有关,一般年纪大者较素淡,年纪轻者较艳丽;诺的服装较为素淡,即使青年女子也很少镶边绣花,以示庄重、高贵。百姓服装较为艳丽,富裕家庭青年女子服装镶边绣花,艳丽炫目。无论是女子、男子服装,还是诺、百姓服装,季节性都不强,寒暑不变,终年身披披毡既为避雨又为御寒。建国后,大多数男子和少数女子改穿汉装。穿彝族服装者,其服装已以棉、丝、纤维制品为主,款式新颖,缝制精细。 4、婚姻。建国前,宁蒗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和幼时择配偶极为普遍,男女双方均无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解放后,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渐改变,异族通婚及由于奴隶制的消亡过去所谓的不同等级的男女通婚者已渐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恋爱自由权,但仍有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现象。 5、丧葬。宁蒗彝族除对未满周岁夭折的婴儿实行土葬,对患麻风病死者实行裹牛皮盖锅土葬外,其余皆行火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