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正是春耕生产大好时节。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科协等近10家单位的10余名科技服务队员来到屏边彝族乡,为当地彝族同胞送去了“科技套餐”。在做好科普读物、科技传单发放的同时,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昌海还兴致勃勃地在地里为该乡近百名彝族同胞讲解了杂交玉米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当天正值屏边赶集,前来领取科普读物和科技传单的彝族同胞络绎不绝,农技专家讲解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同胞们被专家的讲解完全吸引,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经济和环境等因素,到目前为止,屏边乡仅有10%左右的彝族同胞开始种植杂交玉米,其余均还在使用古老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砍一片荒山、烧一片荒山,再种植一片荒山,所种的玉米依然是本地种(俗称彝胞包谷),生产效率极端低下,亩产不足100公斤,以至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虽然面积种得很宽,却温暖都还没解决。同时,“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森林火灾的防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在今年的‘科技之春’活动中,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局等相关单位重点确定了在彝族地区推广、宣传良种良法,力争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和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