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贵州威宁县:一个彝族村寨的嬗变

1439 0
发表于 2010-6-9 15:30: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笔者来到距离威宁县城30多公里的盐仓镇新发村甘家院子。公路两旁,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行走在宽敞的国道线上,望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青山绿水映衬下的农家小院,不仅体验着时空的跨越,更体验到时代的变迁。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甘家院子落后的昨天,看到了发展中的今天,更期盼着甘家院子美好的明天。
    辛酸的回忆

    盐仓镇新发村是威宁县省级二类贫困村,甘家院子组又是新发村比较偏僻贫困的小村庄,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小院子,有107户人家400多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人均收入仅200多元,一年之中有4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

    从甘家院子到盐仓镇政府,要走9公里多的山路,走惯了山路的村民也要一个多近两个小时。住在山里,村民们最怕的就是生病,虽然326国道线从门前经过,可是村民们就连几块钱的车费都没有。遇上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能忍就忍,生了大病不得已才用背架当担架送到盐仓卫生院去看看,如果碰上急症什么的那就更麻烦,因为误了就医时间而送命的事情就曾发生过。

    最让村民们痛心的就是小孩读书的问题。因为村里没有学校,离镇中心小学有9公里,100多个山里的娃娃天一发亮就上路,走到盐仓小学就已经上课了,由于山路崎岖,碰上下雨天就更难走了。以前来这里采访时,文友军的妻子王光一告诉笔者,她家的两个小孩,大的11岁,小的9岁,因为离学校太远,只好将两个小孩寄宿在镇里亲戚家,星期六才回家。“比起城镇里的孩子,我们山里的娃娃读书受的罪可不少。”她笑了笑,无奈地说。

    寻找致富路子

    甘家院子虽然交通便利,但海拔太高,又无资源优势。这里没有一块像样的土地,四周都是山。由于土地贫脊,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村民们为之叹息:山坡地,难找钱,一天到晚不得闲,年年难保肚儿圆。

    面对外面灯火辉煌的世界,村民们很是着急,点了几十代人的煤油灯,梦想着照明不用油,煮饭不烧柴的美好日子,村民们望电兴叹。过去,由于国家农网改造工程少,要解决农户居住比较分散的新发村用电问题,需要投资几百万元。2000年初,县电力局经过反复斟酌,架通了该村输电线路,实现了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照明解决了,屋里亮了,温饱问题有了一定的保障,每年农忙过后,有的村民便到县城做短工或揽点力气活,添补家用,有的村民背境离乡到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打工挣钱,有点经济头脑的,就把当地的洋芋贩运到贵阳等地销售。

    致富靠勤劳

    再次来到村民文友军家,攀谈中,笔者了解到,原先文友军家住在山后面,离公路大约3公里,是2000年搬出来的。当时,由于经济基础差,没有余钱剩米,请不起小工,于是小两口起早贪黑,妻子当小工,丈夫当师傅,在附近撬起石头修建房屋,夫妻俩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凭着仅有的5亩责任地,靠种植洋芋,养猪养鸡,积攒下了几千块钱,建起了一栋一楼一顶的水泥房。王光一说:“今年,政府在我们村搞生态家园建设,给我们的房子换成瓦屋面,还派了义务施工队为我们修房子,不仅外观比以前好看,而且还能防热,住起来比以前好多了。”2007年,文友军买了一张王牌农用车,今年初,遇上甘家院子搞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大好机遇,农用车正好派上了用场。目前,院子里的工程将结束,文友军把车子卖掉,又出去帮人开车了。

    谈到新发村这几年老百姓增收的问题,该村村委会主任张开亮高兴地说:“近几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民靠种植优质马铃薯富了起来,今年,全村种植马铃薯5000多亩,虽然遇上干旱年景,但今年的洋芋价格较高,最近几天,贩子来收购,在地头就卖5角钱一斤。”笔者还了解到,新发村有丰富的草山草坡,牧草资源达5万多亩,特别适宜发展畜牧业。据张开亮介绍,村民文道华靠养羊富了起来,目前,已发展黑山羊和绵羊80多头,年收入15000多元。

    2009年初,甘家院子在地、县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投资30多万元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最近还将建一个生态小广场,以后还要修建广播室、图书室等娱乐场所,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几天前,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先后深入该村就新建小学进行选址。目前,镇、村两级正着手在甘家院子搞乡村旅游规划,有几家村民等房子建好后,准备创办农家乐,文友军家又在忙着下基脚、出屋基,准备建牛圈发展养牛事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几年来,一个曾经靠吃救济粮的小院子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们村已有200多个村民用起了手机,60多家农户购买了摩托车,有10多家还买农用车跑起了运输,村里30%以上的农户家有电视机、VCD。”张开亮满脸笑容。

    采访结束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绵绵秋雨中,一排排崭新的农家小院,同样耀眼。相信,甘家院子的村民将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