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越西,山奇、水美、林秀,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画卷呈现眼前。
南箐乡小相岭村,绵亘的群山林木葱茏、苍翠欲滴,纵横的溪流清澈见底,山边、林间不时闪现悠闲觅食的羊群、牛群……富有彝族特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置身清新、凉爽、绿色、天然的林木中,微风拂面沁人心脾,倍感神清气爽。浓浓的绿意充满活力,宛如一幅美妙的画卷。
打造生态文明
南箐乡广洛村、苏呷村、小相岭村和中所镇五里牌村正在启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房屋改造、村道硬化、村庄绿化、院落净化等,这些都是越西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成果。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苏呷村村民孙子尔布说:“我领到了3根板凳和脸盆、香皂、毛巾、洗发液等日用品,现在政策是越来越好了。”小相岭村村民阿都呷呷嫫告诉记者:“我家领到了棉被、脸盆、毛巾等日用品,这些还是县长亲自送来的。”海来八机说他家还领到了电视机、电视柜、茶几、沙发、衣服等,县委、县政府还在房屋周围、村道两旁种植了绿化树木,这些都是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越西县在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中,明确指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要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为彝区群众创建一个美好的绿色家园,向生态县建设迈上坚实的一步。
生态县的建设先从生态村建设入手,在生态村建设中,越西县实行“两化三改一建”,彻底改变农村旧面貌、旧环境,建设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新农村。“两化”就是村道硬化和村庄绿化,村道硬化就是把进村入户路铺成水泥路,让它“硬”起来,改变以前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村庄绿化就是在村前村尾,房前屋后,村道两旁种植绿树,达到村在林中,院在树中,房在绿荫下,人在绿中的目标。“三改一建”就是改厨、改厕、改畜圈,修建沼气池,彻底改变彝区人畜合居的现状,使人畜分居,厕所与厨房分离。这么一改,不但厕所卫生、方便,而且沼气池简直就是“聚宝盆”,粪便、草料进去,经过发酵处理,变成沼气,通到厨房煮饭、炒菜,引到房间点灯。沼渣沼液是最好的农家肥,不但肥效好,还不污染,种出来的蔬菜瓜果绿莹莹,水灵灵。
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犹如一缕春风,绿染整个越西大地。
越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兴林富民作为彝区新生活运动的一项工作来抓,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扎实开展助农增收,先后启动了低效林改造项目、惠民行动造林项目、民生工程造林项目,种植了大量的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全县经过林业产业建设及科技推广的核桃、花椒种植总面积达到13100亩。
目前,“越西贡椒”作为全县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主打品牌,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县花椒产业向纵深发展,力争在2010至2015年期间新建花椒基地20万亩,低效林改造3万亩,达到全县贡椒面积23.2万亩,产值1.5亿元以上的目标。县林业局已与省林科院达成初步协议,将在今年7月底完成越西花椒产业总体规划,并通过省级评审。
谋划生态蓝图
6月初,越西县启动了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建设,围绕2015年创建省级生态县,2020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全县上下积极营造“珍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倡导绿色文明的先进理念。
县委、县政府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优质特色农产品等绿色农业生产,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加强治理保护,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把建设生态县与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结合起来,着眼于“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全县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家园、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工程”系列创建活动,使生态建设的重大部署转化为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各企业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目前,县环保局正在积极争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逐步实现村镇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置”的集中处理模式,强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
随着滨河路新区建设开发,越西将投入1800万元进行越西河河道治理,投入1500万元进行滨河路绿化。到那时,穿城而过的越西河,将使整个城市的灵气与色彩浑然天成,构建出“水在城中”的壮丽景观。滨河路上,“驿道古风”、“神龟演绎”、“文昌圣迹”、“红色记忆”四大景观带,令劳顿一天的民众留连忘返;文昌文化寓意深远,驿道古风古朴典雅,龟城传说渊源流长,红色文化摧人奋进;文化广场、星宿广场、八卦广场、金马广场富含情趣性、观赏性,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
充盈环境友好、人水和谐的越西,必将在越西人民的精心呵护下,构建属于自己的和谐家园,抒写出更加绚丽的生命乐章……
来源:凉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