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书上说的是我国要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扶持相关的少数民族的诸如医术等东东
我所在的地方我又见到过 藏医院
那么我们的彝族其实也有 彝医 这说
那我们的彝族有没有地方有建立彝医院呢? 只是好奇的问一下 呵呵
相关链接
1 来自 天涯博客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墅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明代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此时问世的《双柏彝医书》一书,将流传在民间分散的大量植物药收集起来,它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藉,但其中所记载的彝族植物用药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
??
??《献药经》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药物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书中认为凡药用的植物、动物、家畜、五谷等,都可用来相互配合使用。药物配合十分广泛,只要是对病情有效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配合。这充分说明彝医此时已从单方向复方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彝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汉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
??
??《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
??
??著名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录了一些彝族药物,证明此期彝族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
??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滇南本草》。记入了彝族的许多药物。
??
??到了清代,对于植物药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
??
??近代,彝汉医药交流日益增多,彝医善于吸收汉医的营养,逐渐摆脱过去单方单药,只凭经验的传统格局,使彝医药有了突破性发展,为彝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经验,整理了大量医药文献,为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
2来自华夏经纬
近年来,彝医药研究一方面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同时也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开展,并已取得一定成就。一些效果独特的药物经过系统深入的实验室工作,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获得满意疗效。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Cordycepsliang shanensis,具有产地海拔低、虫体大(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经实验室研究证实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均与冬虫夏草一致,目前已批准供销试用,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药源。 云南发掘的彝“一妹姑班”系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凉山又称“牛牯史”,经实验室提取分离,从中得到一萜三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碱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和雷藤素丙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临床应用其片剂、煎剂、酊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药理实验亦证明其制剂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目前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 彝药“落孺症”为龙胆科植物金沙青叶胆,主治小儿痉挛性腹痛,民间广泛采用已久。临床应用证明效果甚佳,尤以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方面的疗效较为突出。已收入《云南省药品标准》。 彝药“苯之多七”为罂粟科植大理紫堇Corydalis talien-sis,主治风湿骨牙痛、肝炎、肾炎、结膜炎等。从中分离到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用于治病毒性肝炎,从中分离到獐牙菜甙及三个山酮化合物。"利伯喝"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香茶菜Robdosia sculponeata,用治口腔溃疡、痢疾、皮肤瘙痒等,从其茎叶中分离到延命素(enmein)和三个新的二萜成分(黄花香茶素)等。 彝药“罗锅底”流传于云南嵩明地区,主治腹痛及痢疾。为雪胆属植物块根,常用的为大籽雪胆Hemsleya macrosperma 可爱雪胆H. amabilis及中华雪胆H. chinensis,从中分离 到雪胆素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齐墩果酸,用于治支气管炎和烧伤。雪胆素试用于治疗麻风及肺结核获得一定效果,是一种有希望的药物。 灯盏花(菊科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药,从中分离出的有效物质灯盏乙素,还可治疗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凉山彝药“瓦布支”(紫葳科植物两头毛Lncarvillea arguta),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的β-双羟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安定和抗菌、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
此外还对彝药“米苦卓杰”既九味一枝蒿Ajuge bracteosa 等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综上所述,彝族药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却在这几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的广度涉及医药史、动物药、植物药等基础理论和资源普查以及民族药用经验调查等方面;而深度则涉及化学成分、药理实验、临床应用科学及药品和生产诸方面。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研究机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