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淤泥乡,是六盘水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也是盘县彝族最集中的地区。这里的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淤泥乡也由此被誉为“歌舞之乡”。而麻郎垤村的彝家男女,更是这其中的佼佼者。10年来,麻郎垤村村民在党支部书记杜少权的带领下,无论是在经济收入,还是在文化生活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春风拂过,文明之花在彝乡悄然绽放,令世人瞩目。
断穷根从破除陋习开始
看到如今欣欣向荣的麻郎垤村,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有名的“穷乡”、“乱乡”。2000年,当杜少权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经济落后、治安混乱、环境脏乱的烂摊子。
贫穷的根子在哪里?麻郎垤村的出路在哪里?杜少权的“第一斧”,毫不犹豫地砍在了落后的民风民俗上。就以办理丧事而言,过去,全村老少,凡是沾亲带故的,都要准备一斗成年牛,以及鞭炮礼花等物。赶来的牛,必须现场宰杀,宴席上吃不完,一大半都得丢弃掉。杜少权深感这样的陋习,不但造成严重的浪费,还给本就不富裕的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从建立文明风俗入手,组织当地有威望的老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对有关婚丧嫁娶的操办作了详细规定。刚开始,有的人并不理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他们就耐心地予以劝解。在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村民们的观念慢慢得到了改变,红白喜事从简逐渐成为麻郎垤村的新风尚。
现在的麻郎垤村,仅办理丧事一项,村民每次可节约开支4万元,全村每年可节约25万元以上。
彝乡飞出文艺“金凤凰”
一直以来,麻郎垤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风情浓郁。发挥好这一优势,不但可以丰富民间文化活动,还可以带动村民素质的提高。
2000年,在杜少权的带领下,麻郎垤村通过争取乡党委、政府和县民宗局的支持,成立了民族文艺宣传队。这支来自基层的文艺宣传队,丛创办那天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他们的节目,取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每当农闲或逢年过节,文艺宣传队都要组织队员到附近的村寨和矿山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一个个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带给千家万户。现在,这支文艺宣传队已发展到了40余人。2002年,麻郎垤村组队参加了贵州省第二届“彝族火把节”;2004年,又举办盘县首届“情满彝乡”山歌大赛并获得多个奖项。
麻郎垤村这支充满民族风情的文艺宣传队,犹如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多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
多渠道创收建“生态家园”
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的基础上,麻郎垤村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杜少权一改过去以向土地要粮食为目的的观念,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增加收入。
一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仅2003年,全村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433亩、用材林1028亩、经济林3000亩,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二是兴办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解决本村闲散劳动力就业,经多方协调,麻郎垤村投资15万元,兴办了一座砂石厂,解决全村30余人就业,年实现利润5万元;三是发展个体经营户,组织经济头脑灵活的村民,从事车辆运输、开办家庭作坊等,发展了车辆运输21户、粮食加工1户、专业养猪2户、制砖2户、经营餐饮业1户;四是组织协调青壮年劳动力到煤矿务工,积极与地方煤炭企业协调,安排本村青壮年劳动力到煤炭企业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今的麻郎垤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全村农户家家都添置了摩托车,电视普及率达到98%,有85%的农户均购买了移动电话。
回顾这些年来的变化,村支书杜少权言谈中始终充满了自信与骄傲。他也无愧于这样的骄傲———正是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彝家汉子,在自己担任村支书的10年里,带领麻郎垤村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人民富足、文化繁荣的发展之路。2010年,杜少权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