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蒙自县第一个彝族文化传习馆落户永宁村

2998 3
发表于 2010-7-17 14:20: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为进一步弘扬彝族文化,展示彝族花灯的魅力,结合长桥海旅游胜地的开发,蒙自县第一个彝族文化传习馆正式落户雨过铺镇永宁村。

  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60万元,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传习馆的展演大厅,可容纳约500人,上层为综合文化楼。从6月份开始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进场施工以来,由于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各方面施工进展顺利,预计于国庆前全面竣工。

  永宁村是彝族支系尼苏人聚居的村落,是蒙自传统彝族花灯的发祥地。彝族花灯在彝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村里逢年过节以及红白喜事都会出现它的影子。今后,永宁村民将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之家”,彝族花灯又将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这对于丰富农村娱乐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与创新民间民族文化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消息来自新广网

评论3

莫子乌楼主Lv.10 发表于 2010-7-17 14:22:37 | 查看全部
 彝族花灯是流传于红河州民间传统戏剧,是滇南红河地区彝族唯一的民间传统戏剧,也是云南彝族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戏剧。红河州蒙自县雨过铺镇永宁村就是红河彝族花灯的主要发祥地,以“彝族花灯窝子”著称于红河彝族地区。了解探究它,有助于认识、抢救、保护、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一、永宁村彝族花灯的历史渊源

  蒙自永宁彝族花灯,是彝族花灯中民族民间特色浓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演唱艺术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支,经历了古灯、子孙灯、新灯、彝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

  蒙自的花灯活动始见于明代。元末明初,封建朝廷对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中原汉族花灯、花鼓戏等汉族民间戏剧进入了蒙自地区,彝族先民开始接受、吸纳以汉族花灯为主的汉族优秀民间戏剧,花灯演唱活动逐渐在彝族民间流行。相传在明朝年间就有一汉族公爷在蒙自干坝子(蒙自江水地、雨过铺、十里铺的统称)一带教跳古灯,汉族花灯进入了彝族聚居的村寨。永宁彝族的尼苏人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了演唱花灯的活动,至清朝咸丰之后逐渐成为蒙自彝族花灯的重要活动地区。随着彝汉文化的交融,永宁村产生了一批通晓汉文化的彝族知识分子,以秀才杨鸿仪为代表的一批彝族知识分子介入了花灯的演唱活动,把彝族的传统民间音乐曲调、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并吸收民间生活素材,通过移植、改编、创作等方式,形成了一批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极具彝族文化个性的彝族花灯剧目。

  此后一百多年间,永宁历代花灯艺人对彝族花灯艺术不断进行传承和发展,使彝族花灯从剧目内容、唱腔、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实现地方化、民族化,从而使彝族花灯从汉族花灯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极具彝族个性的地方民间戏剧,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永宁彝族花灯作为独树一帜的、充满红河彝味的民族民间戏剧逐渐受到各专业艺术团体的重视,中央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花灯剧团、云南省文艺学校、云南省艺术研究所、建水花灯剧团(现为红河彝族花灯剧团)等专业艺术单位以及杨放、张一凡、聂秀敏、杨明、黎方、金重、刘天强等一批省州花灯学者、艺术家曾多次到永宁村调研、采风、学习,1984年,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举办“红河彝族花灯研讨会”。作为红河彝族花灯中最具代表性的永宁彝族花灯,许多研究云南花灯艺术的学者,皆投入了极大热情予以关注和重视,并著述发表。而凡研究彝族花灯者,无论从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及表演、音乐等多方面,无不把永宁彝族花灯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永宁村的彝族花灯活动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永宁的花灯师傅在传统剧目继承的基础上,又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改编、创作了一批现代花灯剧目,并搬上了文艺舞台。至今,永宁村六个村民小组有花灯文艺队十五支,共有文艺队员200余人。其中,主要成员有永宁彝族花灯第五代传承者—73岁高龄的杨锦辉师傅,杨应华、普东方、李乔芬等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以及年轻一代的花灯爱好者计50至60人组成的骨干队伍,表演的节目多以传统及现代新编剧目为主,辅之以永宁丰富的彝族传统民间舞蹈。每逢节庆假日、婚丧习俗,永宁皆要举办大规模的灯会活动,村里二千多名男女老少几乎倾巢出动,万人空巷,或参加表演,或当忠实观众;逢时,周围四村八寨的彝族及其它民族群众也会不约而至,使参加灯会活动人数达五、六千人之多。同时,永宁的彝族花灯歌舞也作为蒙自彝族文化的重要一席,而蒙自许多以永宁彝族花灯素材创作、改编的传统或现代剧目,屡屡搬上文艺舞台,多次获得省、州、县各级奖励。

  永宁彝族花灯节目常被民间业余人士拍摄制作成 VCD、DVD和CD制品,被各地花灯队、爱好者购买学习或收藏。

  现代红河彝族地区,彝族花灯仍是彝族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在蒙自地区,以演唱彝族花灯为主的农村文艺队仍达六百多支。

  二、永宁彝族花灯的基本内容

  彝族花灯是歌、舞、剧相结合的彝族传统剧种。永宁彝族花灯自产生以来,就主张创作“要有益于风化,不唯娱乐消遣而作”;“剧情要有趣味,唱词须求韵味”,步子要踩在“板眼”上,扇子要舞在“弦点”上等。表演细腻而不失洒脱,行腔讲究韵味,开朗、流畅、清新,高亢的唱腔犹如牧歌悠扬,婉转的拖腔绵长优美。

  永宁彝族花灯剧目多来自汉族戏剧,但经过彝族艺人的世代传承,不断衍化,剧中人物已有别于同名汉族剧中人物,加入了彝族地方生活内容,并为彝族人民所接受,从而表现了剧目的地方化、民族化,在加上彝族知识分子创作的剧目,如永宁彝族花灯鼻祖杨鸿仪改编的《打花鼓》、《小鲤海》,李树修、李子厚创作的彝族花灯剧《雷震他》,杨锦辉创作的《花围腰》、《修长桥》等,使永宁彝族花灯拥有了一批彝族传统剧目。

  永宁彝族花灯的舞蹈动作,主要来源于长期流传于蒙自彝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三步弦》、《阿妮西山妮》等传统舞蹈韵律。按照彝族人民“女的要规矩、灵巧,男的要大方、豪放”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表演中男性动作幅度较大,扬手划扇,跳跃穿插干净利落,粗犷豪放;女性动作文雅含蓄,灵巧轻盈,飘洒如蝴蝶。此外,贯穿在彝族花灯歌舞中的送胯屈膝等动作特征,更使彝族花灯充满彝味。

  彝族花灯音乐是从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音乐。永宁彝族花灯音乐主要受蒙自地区彝族民间《放猪调》、《四平腔》、《高山腔》、《河边腔》等民歌小调的影响,有着滇南浓郁的乡土民歌特色,用于舞蹈的音乐曲体规整,节奏较强且富于变化。

  永宁彝族花灯的伴奏乐器四弦、直萧,以及京胡、二胡、小三弦、板胡、中音胡、横笛等,此外,树叶及鱼鳞壳吹奏也时而加入伴奏之中,增添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永宁彝族花灯传统剧目中,角色主要有生(小生、老生)、旦(花老旦)、丑三种,角色也不像京剧那样有严格的脸谱,表演时也只化淡妆。丑角妆则要滑稽并相应丑化。彝族花灯的演出服饰按剧中人物身份划分:生角中小生的服装是白衣黑褂,腰系稠带,宽口纽裆裤,服装整洁,老生则穿用旧装;旦角中花旦的服装讲求色彩鲜颜、漂亮,衣服较贴身,披花瓣形垂穗托肩,穿绣花稠筒裙,脚穿绣花勾尖鞋,老旦中的媒婆角色服装多是右衽大襟衣,蓝色暗花,无托肩,显得朴素老气;丑角服装没有固定模式,大多穿着破旧,衣冠不整。

  永宁彝族花灯将唱、念、舞蹈融为一体,愈显自由、洒脱,其风格特征在彝族传统花灯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三、永宁彝族花灯的作品及相关制品

  (一)彝族花灯代表剧目

  1、传统花灯剧目:《打花鼓》、《小鲤海》、《打渔》、《货郎调》、《补鞋》、《王小二接姐姐》、《乡城》、《轱辘街》、《补缸》、《采茶调》、《晚娘调》、《采船》、《打鸟》、《双接姐》《驼子回门》、《雷震他》、《花围腰》、《修长桥》等。

  2、传统花灯歌舞:《拉花》、《打花鞭》、《四大臣》、《玉药宝瓶》、《灯舞》、《彩船调》等。

  3、现代花灯剧目:《卖余粮》、《供应肥猪》、《妈妈的生日》、《喜拜新年》、《彝家饭庄》、《彩霞湖上》等。

  (二)彝族花灯代表曲目

  《金银调》、《拉花调》、《散花调》、《过街调》、《进门调》、《乡城调》、《打渔调》、《彩船调》、《猜花调》、《贺禧调》、《求亲调》、《四大臣》、《蚊虫调》等。

  (三)伴奏乐器

  四弦,形似月琴,彝族特色乐器。木制,琴上常镶嵌小圆镜子,描画各种花草图案装饰。二弦一组,十二品,多用弹片演奏。

  塞口箫,彝族特色乐器。竹制,哨口式直箫,六孔,演奏时一头含入口中。

  其它主要乐器:三弦、京胡、二胡、中音胡、老胡等,与汉族乐器基本相同。

  四、永宁彝族花灯的主要特征

  1、彝族花灯是歌、舞、戏相结合的地方传统戏剧。彝族花灯源于汉族戏剧,吸纳了汉族戏剧中的唱、念、做、打成分,又融入了彝族人民崇尚歌舞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演唱、表演风格极富彝族个性,使之更符合彝族人民的欣赏和审美习惯。

  2、彝族花灯在滇南彝族民间广为流传,是红河彝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永宁彝族花灯剧本内容力求反映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吸取素材,进行改编和创作;音乐主要受蒙自地区的彝族民间《放猪调》、《四平调》、《高山腔》、《河边腔》等民歌小调的影响,有着滇南浓郁的乡土民歌特色;舞蹈动作按照彝族人民“女的要规矩、灵巧,男的要大方、豪放”的审美情趣,表演中男性动作幅度较大,扬手划扇,跳跃穿插干净利落,粗犷豪放;女性动作文雅含蓄,灵巧轻盈,飘洒如蝴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彝族花灯剧目、音乐、舞蹈等内容经过百年不断衍化、发展,已经地方化、民族化,自成一体,成为被彝族群众认可的彝族民间传统剧种。

  3、彝族花灯以广场演出为主要演出方式。永宁彝族花灯从形成开始没有沿袭汉族戏剧中规中距的程式化道路,而是结合农村场院式演出要求,从演出、化妆、角色、服装、道具都力求方便演出,有时服装道具就直接从生活中取用,使演出更贴近现实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4、习俗节庆是彝族花灯的主要演出平台。春节、彝族祭龙、火把节、婚丧活动,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庆典皆是彝族花灯的主要演出场合。旧时春节期间,永宁彝族花灯皆要举办“灯会“,进行45天的传灯活动。

  五、永宁彝族花灯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清末民初):杨鸿仪(秀才)、杨汝楫(秀才)、李光明(秀才)、龙负图(秀才)。代表人物杨鸿仪。

  第二代(民国初期):李林发为灯头。有李展、李正鹏、杨顺林、杨济川、李如意、杨学璋、普安、白九高、普人十等。代表人物李展。

  第三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展传授。有李树修、马应祥、李林甲、李运林、杨万青、杨李才、李如璋、李家才等。代表人物李树修。

  第四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树修传授。有李子厚、李善清、李家斌、龙飞、李善甲、李兴发、马玉、杨如凡、米如贵、李泰保、李寿禄、李寿元等。代表人物李子厚。

  第五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子厚传授。有杨锦辉、普长兴、白正辉、李俊昌、杨忠兴、马玉成、李树元、龙金花(女)、李桂仙(女)、杨贵芬(女)、李凤英(女)等。代表人物杨锦辉、普长兴。

  第六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杨锦辉传授传统剧目,普长兴编导新花灯剧。有杨应华(女)、李彩英(女)、龙琼花(女)、李长斌等。

  第七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杨锦辉、普长兴作老师。有普东方、李松柏、李应东、李乔妹(女)、马金花(女)、周德仙(女)、李团芬(女)等。

  六、永宁彝族花灯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1、少数民族传统戏剧艺术方面价值

  彝族花灯是红河地区唯一的彝族民间传统戏剧,是广泛流传在云南彝族地区花灯中最具彝族风格的花灯品种,也是云南彝族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戏剧,是中华少数民族戏剧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对研究彝族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永宁彝族花灯自形成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七代传承人关系,完整地保存着二十多个传统剧目,一百多个传统曲目,以及表演艺术、演出程式等,皆是研究彝族传统花灯的珍贵文化遗产。

  2、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价值

  永宁彝族花灯从开始形成,就融入彝族民间的各种习俗活动之中,在以永宁为代表的红河彝族地区,许多村寨习俗活动已经离不开传统彝族花灯的表演内容,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历史文化价值

  彝族是云南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人口405万,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首位。彝族花灯是汉族文化形式与彝族文化形式长期交融的结果,对研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艺与汉族文艺的交融历史和发展关系有重要的代表性。

  4、继承和发展彝族花灯艺术的现实意义

  彝族花灯自形成至今一直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文艺形式,即使在现代各种艺术形式和媒体影响下,彝族花灯仍长盛不衰。在蒙自,有600多支以演出彝族花灯为主的农村文艺队,州内更以千计,“红河彝族花灯剧团”仍是最受彝族群众欢迎的专业剧团。加强彝族花灯的创作与研究,推陈出新,有利于发挥其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对永宁彝族花灯采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措施

  1、2005年,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红政办发〔2005〕172号”批准,“蒙自县雨过铺镇永宁彝族花灯歌舞之乡”被列为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同时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保护。

  2、在2004年至2005年蒙自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中,对永宁彝族花灯开展了详细的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应继续深入对永宁彝族花灯的调查,全面而系统地挖掘彝族花灯资料,并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制作、归档管理,完善档案数据化建设。

  3、主要保护内容:传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演出程式及传承人。

  4、对永宁彝族花灯资料的搜集,可主要以文字、摄影、摄像、录音形式采集。

  5、保护永宁彝族花灯传承体系,即传统的师承方式,培养骨干传承人,同时通过建立“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并以“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为基地,范围扩大至整个长桥海流域彝族地区,举办彝族花灯骨干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完成彝族花灯重要传统剧目的恢复。

  6、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展演、展览等形式,加大永宁彝族花灯的宣传力度。

  7、建立彝族花灯研究及创作机构,开展对彝族花灯的研究,创作新剧目,并组织彝族花灯传统剧目展演。让社会各界、城乡群众深入了解、认识、重视彝族传统花灯,吸引并培养更多的彝族花灯爱好者,为彝族花灯的发展建立基础。

  8、在县、州级文化中心区域建设彝族花灯活动中心,每过一段时间就到各地、彝族地区开展巡回演出,宣传、推广彝族花灯。编辑出版彝族花灯传统剧目、曲目、新剧目、论文集丛书等。录制优秀传统剧目、新剧目影像资料出版发行。

消息来自中国红河 历史频道 作者 钱红 
jjixkezzytusseLv.6 发表于 2010-7-17 16:33:50 | 查看全部
好事!!!希望不要流于形式!
尔古阿古Lv.7 发表于 2010-7-17 17:16:22 | 查看全部
[img][/img]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