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是大野场村群众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该村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数千人参加。这天,彝族姑娘、小伙们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充分展示出独特的彝族文化,向大家展现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据悉,彝族火把节是我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我县大野场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彝族文化世代传承,保存较为完整,199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彝族吉巴达艺术之乡”, 吉巴达是译音,汉语意为“跳脚舞”, 阿妹戚托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舞蹈专家誉为东方踢踏舞。
在“火把节”开幕式上,州彝族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光国致欢迎词,州彝族学会会长赵国相对彝族火把节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宣布火把节开幕。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文、县政协副主席张洪芳及县苗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观看文艺演出。
火把节当天,能歌善舞的彝族姑娘、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形式多样的歌舞表演吸引了不少来宾观看,伴随欢快的音乐旋律,舞蹈《七月火把节》拉开文艺演出的序幕。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意为姑娘出嫁时跳的舞,有“东方踢踏舞”的美誉。参加演出的彝族姑娘,伴随欢快的节奏,整齐的步伐,跳出了独特的韵律舞蹈,引人入胜。原生态器乐演奏彝族小打道出彝族人民欢庆自己节日的喜悦之情。舞蹈《阿西里西》将精彩的文艺演出推向高潮。文艺演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彝族尚火、恋火,彝族的先辈们认为火是太阳的延续,火象征勇敢、激情和光明。千百年来,火寄托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随着夜幕降临,文艺节目刚结束后,熊熊燃烧的篝火映红了天空,映红了狂欢人群的脸庞。此时,广场早已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方才依依不舍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