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千里乌蒙彝山

2983 7
发表于 2010-9-29 12:04: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娃 于 2010-10-20 13:02 编辑


通常泛称的乌蒙山,除了上述主脉而外,还包括东北至毕节、大方一带的山脉和东南达于水城、六枝的山脉,实际上是不同走向的三支山脉。西支在威宁草海以西,以西凉山为主脉,向北延伸至云南昭通县境,海拔2600米以上。东北一支过草海东侧,经威宁恒底,跨云南镇雄,穿越毕节、大方,抵金沙白泥窝大山,海拔一般为1800—2400米。东南支则插入水城、六枝,呈西北—东南走向,是北盘江与三岔河的分水岭,海拔一般为1300—2600米。位于东南支山脉西北端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乌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贵州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峰。乌蒙山区常有坦荡的夷平面和宽阔的盆地、湖泊(俗称海子)散布其间,威宁盆地是乌蒙山最大的盆地,草海是乌蒙山区着名的湖泊

1.jpg

DSC_0001.JPG

DSC_0004.JPG

DSC_0005.JPG

DSC_0006.JPG

乌蒙山区位于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地区,这里群山起伏,谷深山陡,道路崎岖,人烟稀少。1936年2月底,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时,正值阴雨季节,寒风瑟瑟,道路泥泞,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
此时,以顾祝同为总指挥的“追剿”部队纷纷涌来,以10个师的兵力尾追和侧击。3月4日,红军西行至妈姑地域,原定向南进入南北盘江地区,但由于敌人重兵围堵,贺龙等红二、六军团领导果断决定,部队向奎香、彝良速进。红军的这一行动,造成了敌人的错觉,认为红军意图是从盐津北渡金沙江,急忙赶往沿江拦阻。3月8日,为了打击敌人,红军两个师折道50里设伏,痛歼敌两个先头连。敌人急忙收缩部队,构筑工事,就地设防。红军乘机迅速撤出战场,返回奎香地区。随后,红军挥师镇雄,进入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评论7

火娃楼主Lv.8 发表于 2010-10-20 13:08:46 |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火娃 于 2010-10-20 13:17 编辑

彝人网发图片很麻烦哦
DSC_0012.JPG

DSC_0009.JPG

DSC_0022.JPG

DSC_0025.JPG

DSC_0026.JPG

DSC_0027.JPG

DSC_0028.JPG

DSC_0036.JPG

DSC_0036.JPG

DSC_0037.JPG

DSC_0046.JPG

DSC_0047.JPG

DSC_0050.JPG

DSC_0052.JPG

DSC_0061.JPG

DSC_0064.JPG

DSC_0065.JPG

DSC_0066.JPG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0-10-21 08:19:18 | 查看全部
在美好的歌声中,欣赏熟悉的山影。。。。。。。。。。
火娃楼主Lv.8 发表于 2010-10-22 20:51:05 | 查看全部
继续发照片。。。。。。

    DSC_0193.JPG


DSC_0197.JPG

DSC_0219.JPG

DSC_0221.JPG

DSC_0222.JPG

DSC_0223.JPG

DSC_0224.JPG

DSC_0337.JPG

DSC_0339.JPG

DSC_0352.JPG

DSC_0361.JPG

DSC_0362.JPG

DSC_0363.JPG
火娃楼主Lv.8 发表于 2010-10-22 21:00:45 | 查看全部
。。。。。。。。。。。。。。
DSC_0369.JPG

DSC_0370.JPG

DSC_0376.JPG

DSC_0377.JPG

DSC_0379.JPG

DSC_0381.JPG

DSC_0382.JPG

DSC_0387.JPG

DSC_0388.JPG

DSC_0389.JPG

DSC_0393.JPG

DSC_0394.JPG

DSC_0396.JPG

DSC_0397.JPG
火娃楼主Lv.8 发表于 2010-10-22 21:01:48 | 查看全部

盐津豆沙古镇----豆沙关

本帖最后由 火娃 于 2010-10-22 21:10 编辑

盐津豆沙古镇----豆沙关
盐津豆沙古镇----盐津豆沙关风景
地理位置:豆沙关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盐津县西南部,东接县城所在地盐井镇,南靠柿子乡,西邻大关县吉利镇,北与中和镇接壤。

豆沙关位于滇东北云川交界处的盐津县豆沙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这里的开发进程。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使这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积淀不断增厚。

西岸岩壁上刻有“滇南枢纽”、“其险也若此”等大字,被誉为“滇南第一关”。


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五尺道始建于秦,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五尺,每级石阶宽窄高低不一, 路面留有马蹄痕印数200多个。 它是由川入滇,到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人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

0446.jpg


0447.jpg

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进云南的第一道关。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与摩岩对峙的东岩石壁上可以观看神秘的古代“僰人悬棺”葬。

0448.jpg

僰人悬棺”葬 (相机不是很好呵呵,大家将就点看)
0449.jpg

0504.jpg

             僰人悬棺  

马蹄迹  
这里自然资源有:对峙雄奇的石门关,碧波荡漾的朱提江,千姿百态的长胜、石门溶洞,壁立千仞的超大型回音壁和仙人摘桃、金鸡报晓、雀笼深挂、皇叔履藏、将军卸甲、猪头探江、古应钟声、犀牛望月八大点睛之景;
0500.jpg

隋代古城堡  

人文景观有:秦开五尺道,汉代僰人悬棺,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摩崖,千年豆沙古镇,古今五道(水道、五尺道、内昆铁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路),清代观音阁、三观塔,清代、民国、共和国三个时期的摩崖石刻;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苗、回、汉族的民族节日,华夏仅存的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僰人舞,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舞步粗犷的宗教傩戏,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濒于失传的民乐口弦;名人遗迹、神话传说有:诸葛亮挥师入西蜀,史万岁南征过石门,袁滋绝壁留胜迹,曾省吾石门赋佳句,李兰义军出雄关,石达开强渡朱提江,吴三桂、陈圆圆夜宿豆沙关,蔡锷讨袁过石门,朱德夜过石门镇,天文学家陈一得考察唐摩崖,当代诗人李瑛赋诗祭僰瑰,长胜溶洞仙女施粮救灾民,碧潭犀牛望明月,皇叔草履留千古;这里天赐奇景神秘峻秀,古老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这里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重点建设小集镇五大品牌;这里已进入了以历史文化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开发。

0502.jpg

0503.jpg
05051.jpg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0-10-23 18:03:29 | 查看全部
民族酒店的建筑都很有特色,折二根,腊肉 看了口水来。
娄依Lv.1 发表于 2010-10-25 11:20:09 | 查看全部
楼主好呢 幸好没把吃之前的菜发上来 不然我现在估计得找东西吃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