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源流
宇宙之初,混沌茫茫。天地初开,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形成天地。日月往复,四季交替,万物滋生,人类衍接。
彝族,古称倮罗、诺苏、尼苏、蛮夷等。是一支世居云贵高原、川西南、桂西北的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是一支有自己语言、文字、服饰、生活习惯、崇黑尚火的历史悠久的民族。
彝族起源于元谋,始祖是哎哺,在远古的时代,哎哺有十三个部落,传九十代。经历了尼妳、舍什、姑乌、嫫妳四个强盛时期。这个时期,哎哲耿诺左发明了火,哺额克发明了牧耕,哎哺时期还发明了原始的历法、文字。
到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晚期,经历了:
阿斯牛俚——阿姆波可——尼妳什子——
姑乌九子——舍什八子——嫫妳六子——
宜尼尔世——拉妳韦妳——斯猛乌母比母
——斯曲羊吁几母——罗富曲阿十一个时代。
到曲布尼比时期,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在西南地区发展成十九个大部落和两个哲米部落,传二百一十二代。
从哎哺到希慕遮历三百五十六世。
夏代,希幕庶率其部落由牦牛徼外迁入今四川凉山州一带,历三十一世。其第二十八代孙娄珠武生十二子,前十一人沿河流外迁各地,幼子武洛撮留居原地。其世系为:
希慕遮——遮道古——古竹苏——苏阿默——默阿恒——恒乍耿——耿喳拐——拐雅且——且雅宗——宗雅贤——贤雅已——已迫勒——迫勒道——道慕尼——慕尼赤——赤阿索——索雅德——德喜所——喜所朵——朵毕额——毕额堵——堵洗所——洗所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哺——哺珠鲁——娄珠武——武洛撮——撮珠笃——笃慕俄。
武洛撮后裔蚕丛(其目纵)杜宇、开明称蜀王。杜宇娶朱提国公主为妻。死后作石棺椁葬之。
商代,彝人在西南地区相继建立有古蟒国、古卢国、罗罗国、古滇国、夜郎国。
周幽王宫湼年间,天降大雨,洪水泛滥,铺天盖地而来。笃慕俄砍竹扎筏,率部分族人乘筏漂流,到达洛尼白山上定居。牧、垦、耕、织,逐步发展起来。一年,什、勺两家在拜谷楷嘎设立歌场招亲。笃慕俄去赶歌会。在对歌场上,笃慕俄能歌善武,赢得了什、勺两家三个女儿——蚩以武吐、伦以咪都、尼以咪哺的爱情。因此,笃慕俄与三个姑娘的未婚夫家发生了矛盾纷争。三家联合四个部落派出九支军队分成九路进攻笃慕俄。笃慕俄抵挡不住,向什、勺两家求援,组成部落联军。双方开战,打了九天九夜,不分胜负。双方只好承识事实,喝酒盟誓,休兵和好。笃慕俄娶了三个姑娘为妻。三妻各生二子。
蚩以武吐生慕雅怯、慕雅枯
伦以咪都生慕雅赛、慕雅卧
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
六个儿子发展成: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大部落。
武部——慕雅怯;乍部——慕雅枯
糯部——慕雅赛;恒部——慕雅卧
布部——慕克克;默部——慕齐齐
为了发展,各部逐步向外迁徙。慕克克的布部东迁,居实液。到七世孙阿德布时,势力强大,称德布部。后迁到古苦阿格(今云南宣威)。联合默部攻战僕人十五座大山。其东南路发展到录录阿格(今贵州普安)。十七世孙糯奎博到濮吐珠液(今北盘江流域)繁衍生息。时彝称濮吐珠液家,汉称“竹王”。竹王之孙液那朵建液那勾纪,代天掌权,代地守业。在艮苦,住着液那的另一支系,称那氏谱,父亲那仁仁,母亲德欧欧,生子曲雅吉,下传吉补吾——补吾奏——奏雅欧——欧雅吕——吕雅散——散拖宏——宏阿补——补帕德——德阿纳十代。先后分别居住在那雅谷、那雅撮、那雅曲、那汝依、那斗余、那阿苏六个地方。
隋代,德布部后裔(汉称暴蛮部)的一支在濮吐珠液(今贵州贞丰县东境)建立罗殿国,号罗王。
唐代,高祖时,暴蛮部遥附,唐置其地为西平州。太宗时,改西平州为盘州,任其辖区内各支首领为剌史、县令。玄宗时,暴蛮部及各部降附南昭,统号于矢部。武宗时,暴蛮部的一支建罗国,封阿佩为罗王,治所在今贵州省贞丰县东南部。随后,又封另一支首领为滇王,领今贵州省兴仁县东北境内,后改为普宁郡王。
五代中期,普宁郡王改称普露静王。五代末,罗王改称顺化王子,领今贞丰县一带;普露静王改称奉化王子,领今普安县一带。
宋代,顺化王的后裔又恢复罗国。同时,奉化王后裔一支在今贵州省兴义一带建自杞国(属广南路)。罗国、自杞国成为西南地区与两广及中原内地的茶叶、马匹贸易的中转站。
元代,原居住在楚吐(今云南省北部)的默部慕齐齐第十一世孙默阿德,其妻妥雅尼怀孕期间曾一人吃完一头牛,生子德阿施力大无比,声若牛吼。长大后,率大将阿纳笃节和阿仁带四处征讨,占领很多地方,称“德施部”。其一支龙氏发展到今曲靖和普安一带,摄曲靖宣慰司兼管军民万户府,领曲靖、普安、普定三路及仁德府,属云南行省。其下各部落首领分别为路、府、州、县土官。体制由唐、宋时期的羁糜制演化为土司制度。
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普安军民府,那邦为知府,那邦老,其妻适恭摄政,佐以流官。把元朝的镇戊制改成卫所制。适恭卒,其子普旦继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普安土府普旦与其妻米鲁联越州(今云南曲靖)阿姿,本府马乃土司反明,被平废府。永乐元年(1403年)置普安安抚司,慈长为安抚使。十三年改置普安州,设流官,隶属贵州布政司,其地仍由彝族十二部所据,史称十二营:
、、、、、、、以上内容是我家普的其中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