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文化的忠诚卫士王光荣

1729 3
发表于 2010-10-25 13:31: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彝族,是我国56朵民族之花中的一枝奇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起彝族,人们便会想到火把节。在彝族人眼中,火把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他们的“狂欢节”。不过,也有特例—— 对广西那坡县的彝族来说,他们最隆重的节日不是火把节,而是当地广为流传的跳弓节。每次过跳弓节,当地的彝族同胞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铜鼓,吹芦笙,唱民歌,跳彝舞,听祭师吟唱……生长在广西彝族之乡——那坡县的王光荣,从小耳濡目染,对那坡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那坡彝区,彝族文化却呈现出淡化和消失的趋势,这让彝族文化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王光荣痛心不已。

“我会尽自己的努力,让彝族文化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坡彝族、了解彝族文化,这是王光荣数十年来从不放弃对民族文化探究的信念。

身为彝乡人 独具彝族文化情

在深山彝寨里成长的王光荣,13岁时就对家乡的传统歌谣、舞蹈、腊摩、祭祀经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族人们所唱山歌的含义是什么,祭师们念的经词为何这么复杂,风俗究竟来源于何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切都让少年时代的王光荣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定要把这些都弄明白!”认知并研究本民族文化的种子开始在心里种下。

从此,王光荣开始收集本族祭师吟唱的各种诗经,靠着这种常年的积累,他对彝族诗经和歌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这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王光荣只身来到武汉求学。作为彝寨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并没有忘记“家乡民族的瑰宝正等待着开采”的使命,求学期间,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之外,他还钻研了大量民族学方面的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学毕业后,王光荣被分配到靖西县,从事编写县志的工作。后来由于看到壮族、瑶族的民间文化被人提到了书面上,并且取得了轰动的效果,王光荣由此萌生了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研究的念头,这也成为了王光荣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 王光荣认为,彝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歌谣,因为从多个民族来讲,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而从单个民族而言,歌谣的内容是最丰富的,且对本民族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所以,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王光荣研究彝族文化的侧重点便放在了歌谣上。

评论3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0-10-25 13:33:01 | 查看全部
直面现实 救彝族文化于濒危

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都十分驳杂,包括歌谣、舞蹈、民俗和神话故事等很多个方面。

然而,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淡化。如今,跳彝族舞的人越来越少,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眼看着彝族文化就这样被时代一点点无情地淘洗掉,王光荣心里越发着急。 为了全面反映彝族文化历史概貌,拯救民族文化遗产,王光荣还不远万里到过云南楚雄、文山、四川大凉山、贵州毕节、广西隆林、那坡的村村寨寨,走访老彝巫和民间老艺人,搜集濒于遗失的彝族民间文化。

由于这些地区多处于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个中艰辛更是可想而知。通过无数次的走访和收集,王光荣从老彝巫和民间老艺人那里搜集到濒于衰微的彝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掌握了第一手的歌谣资料,并且从上百万的材料中,发现、整理出有生命价值素材,并以彝族的起源、发展、影响、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以及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为研究对象,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部影响深远的专著。

1991年,王光荣研究民间文化的处女作《彝族歌谣探微》出版,这也是彝族民族文化界第一本比较综合、具体、翔实的彝族歌谣大集成获得了广西第二届民间艺术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9年,王光荣的古籍译著《那坡彝族开路经》出版;2005年,王光荣新著《歌谣的魅力》,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列入“中国高校百部优秀社科专著文库”正式出版。

通过这些专著,王光荣不仅及时拯救了彝族文化遗产,而且使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还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健康向前发展。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0-10-25 13:36:09 | 查看全部
展望前景 彝族文化拯救任重道远

现如今,年逾花甲的王光荣精神依然矍铄,但当谈及当下彝族文化的保护情况,王教授却显得忧心忡忡。


以前每年跳弓节上都会有祭司发令,在场的后生们表演矛与盾交加,锤与板相抗的比武场面,如今却很少有这种场面。”王光荣说,“所见到的只是动作单调、情绪平平的葫芦笙舞和铜鼓舞,莫说观众看腻,就是参加跳的人也会觉得乏味。”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彝族同胞能歌善舞,一些舞蹈如铜鼓舞、葫芦笙舞等的基本步法就有30多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彝族文化已经濒于遗失,许多舞步已经失传,目前仅存10多种简单的舞蹈了,对此王光荣也显得无奈。

“首要工作就是拯救,任何事物如连最基本的能否存在都成问题,就更无须谈对其保护和利用了。”王光荣认为,抢救工作已迫在眉睫,彝族文化要遵循先抢救再保护而后发展的路线,在拯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从各类的彝族民间民俗活动出发,吸引游客开发旅游点。同时,可以从彝族品种繁多的乐器和做工精致的民族服饰及首饰上入手推动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拉动彝族地区经济。

在数十年民族文化搜集和研究工作中,王光荣不断发掘和补充失传多年的彝族民间舞蹈、歌谣、器乐和各种表演艺术,并培养出了不少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

彝族文化有如此灿烂的“民族之星”又何其幸哉!
杰克孜布Lv.9 发表于 2010-10-27 13:54:03 | 查看全部
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