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狄鼠米口体 于 2010-10-28 10:02 编辑
彝族习俗之口体家族祭祖简述 在本家族族即将祭祖之前,谨以此拙作与各位民族文化爱好者分享,盼各位挥舞如椽巨笔,不吝赐教。 经考证,贵州口体家族的始祖乃慕齐齐的后裔。起始于“谷赤本谷”(即今云南东川一带),经过若干代历史的演变和迁徙,又从“谷赤本谷”移居到“卯赌珠”(即今威宁境内)居住。我们的始祖当时曾用汉姓姓李。我们始祖的彝语称号(即“娄益)是“卯赌娄益,阿木口体绨”,这一称号一直沿用至今。此乃口体家族的缘起。 据有关史志记载和习俗传述,彝族部系分支后,各宗族的标志是“布摩”(彝族宗教人员)封令的,要改变这个标志,必须在宗族“塔泥目”(汉意为做大好事)时,彝族“布摩”才能更改。我族始祖的标志是金字招牌,彝语叫“塔红泥指(汉意一百二十)峬独;塔红泥指霸益;塔红泥指乳绨。”。属于当时封令的正根正古,族势最大的彝族之一。经过数代后,由“卯赌珠”迁徙到“咪歌寨”(今水城县南开乡境内)居住。在咪歌寨期间,就当时算是族势声旺,家富人兴。是时均按彝俗进行“塔泥目”后再分支分姓。 当时咪歌寨属于“喃饱米”(地名),“喃饱米”居住着权势声大的老土司“喃饱”家。喃饱家听说我族祖先要在其势力范围内“塔泥目”,就派人打听我族的“峬独”“霸益”“乳绨”是为数一百二十的“金”字牌,而土司“喃饱”家的“部独”“霸益”“乳体”只是一百的“银”字牌。就嫉妒我“口体”家族的“金”字牌高于“喃饱”家的“银”字牌。于是土司“喃饱”家就用一片土地贿赂了彝族的“白母”先生,在做“塔泥目”(大好事)时,“布摩”先生就把我“口体”家族的“金”字牌改为“银”字牌。既改为“举丑举(译;九十九)部独”,“举丑举霸益”“举丑举乳体”。在银字牌中还要比他矮一个字。 由此,我祖先“口体”家与“喃饱”家就起了矛盾冲突。“口体”祖人就另请高强的“布摩”先生,取“歌咪寨”龙井的水来起“静水”祈求神灵保护“口体”后生,惩治“喃饱”的后生。并对“口体”后生的遗言是;“口体乳哟礼,凹珠液踏夺”(汉语译意是;“口体”家子孙不准吃“咪歌寨”龙井的水)。随后,“喃饱”家果真自然逐渐衰退至灭亡。地名“喃饱米”逐渐过渡到现在的汉语“南开”。在彝族中作为一种传说,但这可能是一种偶合。 在“咪歌寨”“塔泥目”后分了一支系姓杨,迁往“阿大河”,“ 吐布”家。“口体”主系姓安迁往上寨(现青林乡林场卡凯一带)定居后,家境更是日益兴旺,发展较快,生四子。曾有:安大老板;安二老板;安三老板;安幺老板之称。在明朝时期,安氏宗族要给大定府宣慰家上交赋税粮款。幺老祖人(安幺老板)到大定府去上交粮款时,在纳雍、织金、大方交界处的余家桥余家住宿。此公在余家拾金不昧,感动了余家老人,被余氏老人招抚为子,并拜祭了余家神灵,在余家结妻生下了二子。嗣后,幺老祖返回原籍,又重娶妻生下了子女,但其子女啼哭不安。当时依迷信算出安幺老祖曾拜祭过余家神灵,他的子女须从安姓改成余姓,才能既不哭啼,又能安康成长。付诸实施果真生效。从此,安大老板、安二老板、安三老板的后生姓安,安幺老板的后生姓余。此乃安余二姓同系“口体”家族的由来。 彝族的彝规彝俗,要按家族的各支系进行敬祖。各支系可以进行再分支系或小支系。每次分支都必须经过彝族“布摩”(亦称“白母”)先生进行。这个敬祖的单位是“ 譬很”(意译:“祠堂”),每年大年初一,以“祠堂”为单位。“祠堂”所属各户都带鞭炮香纸,佳肴等到“祠堂”边集中敬奉祖宗。“祠堂”所属各户老人去世,必须要有彝族“布摩”先生进行“譬lāi”(音意:“献祠堂”)后,才可进入祠堂。每夫妇用一个竹子做成的蔑箩,去世一个内放一根竹筒,如夫妇都去世放两根竹筒,如果是一夫多妻就放相应的颗数,蔑萝的排行及文字的记供都是以死者的辈份按名字从大到小排行。据习俗传遗,蔑萝和竹筒非用竹制不可的理由是:很古以前,我祖族的纯朴,坚韧;永久团结像竹子一样万古长青,我族敬族就要用竹子来作象征,这样就遗传下来了。 年复年,各分支系或小支系的逝者越多,各神“祠堂”内悬挂的祖箩就越多。按照我们民族和本宗族的习俗要进行“塔发体”(意译:祭祖),祭祖时,请“布摩”先生把各支系或小支系祠堂内奉供多年的成批逝祖的灵魂移到我口体家族的祖桶里,原各支系或小支系奉供的祠堂里代表逝者灵魂的蔑箩就取消了。按我彝族和家族的民族传统说法是:祖人的灵魂从祠堂移至祖桶后,过了血河和难关,到达仙境的极乐世界自由自在,也称:祖人归仙。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依据证实它的可信程度和科学的严谨结构,但我口体后生从咪歌寨做了“塔泥目”的近千年中,就照这种说法为依托,坚持祭祖,从未间断。 “祭祖”(即塔发体)时,家族内各户至少来一代表到祖桶所在地旮凯(现在的水城县青林乡二寨村鹰岩三组)集会办理。主要内容是三项:一是移送各支系或小支系祠堂内供奉多年的灵魂归祖桶,由彝族“布摩”主持。(需用毛羊及鸡等做法事)。二是选举(或补选)产生家族自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成员,家族委员会族长、副族长及委员,三是修订家规家训及布置安排家族中的有关事项。 民国时期,我族的祭祖均由余桂芳、安正良两前辈主持。据现在的生存者回忆,我族的祭祖工作倒记回去办得比较隆重的两次是: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八七年。两次祭祖都是在总族长安正祥、余正先、安德文、余德昌、余德邦等人组织领导下分别进行的。这两次祭祖在毗邻的各民族中反响很大。在那盛大的佳日里,赢得了数千亲朋的祝贺,迎来了各民族代表的莅临观光。既获得了他人对我族孝祖敬宗的称赞,又增强了全族的凝聚力。 从元末明初在咪歌寨做大好事算起,至今已八百余年的漫长历史,经过数代的演绎迁徙,口体家族的后裔都是以四位老祖人从大到小的次序分别称为:大房、二房、三房、幺房。人们还常用“安余二姓”来总称。现四个老祖人的后裔分布在:水城县青林乡的原鹰岩村、二寨村,董地乡,保华乡,钟山区,水钢,纳雍县新房乡,阳长镇,中岭镇,贵阳市油榨街,六枝特区中寨乡,江西南昌等地。 时隔二十余年后,今年的农历十月将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也盼各位在外还不知道情况的本族后裔及时联系参加!
联系方式QQ:343873631
邮箱:gzyuguoh@sina.com
联系地址:贵州省水城县青林乡青林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