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毕摩研究〗彝族毕摩文化简述

8212 4
发表于 2008-6-17 20:23: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源:采集所得
一、 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由毕摩、毕摩文献、毕
摩仪式构成。
“毕摩”,“毕”,彝语为“诵”、“念”之意,“摩”,即“长者”、“老师”,意为“念诵经文的长者或老师”,毕摩以祭祀、送灵、禳解、祈福纳福、占算时日天象、替人消灾为职业,是彝族民间以念诵经文和特定仪式形式沟通、调解人与神鬼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他不但是彝族文字创制、集大成者和彝族宗教礼仪的主持者,而且彝族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毕摩文献是专司祭祀送灵、驱魔、载史之职的毕摩们写就的专门用于巫祭仪式的典籍,是彝族先民思想文化的宝库,也是彝族核心文化的载体。其基本功用有三:一是用于作“毕”的特定仪式场合念诵;二是历算、占卜、行走、婚丧、人生礼仪等;三是记载和保存彝族先民的认知成果。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医药卫生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与毕摩们共同传承的以祭祀求福、神鬼信仰为主要内容,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牺牲用物和布插“神枝”为媒介,通过毕摩念诵经文和一定的仪式形式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以求六畜兴旺、人丁平安为基本目的一种古老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
二、毕摩文化及其价值认识
1、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简介
美姑地处四川省凉山州东部,地域面积2731·67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其中彝族占98%以上,是凉山彝族祖先古候、曲涅迁入并盟誓后播衍全州乃至云南丽江等地的发祥地,素有“索诺毕源头,毕自伙窝毕”之美誉,是著名彝区的毕阿苏拉则、阿克伙俄、阿格说主等一代毕摩宗师的诞生与行毕之地,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渊源,1956年以前,县内无一户异民族居住,解放后,也由于诸多因素,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小,故县境至今仍以彝族文化渊源最为浓厚,民族风情最为古朴,尤其以博大精深的彝族毕摩文化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毕摩文化之乡”、“彝族的麦加”和凉山彝族“寻根的前沿”。民间毕摩仪式之频繁、文献版本丰富、作毕水平之高堪称彝族作“毕”之冠。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散存于民间的毕摩文献有332种数万卷(册),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文献主要用于相关的献祭、祈愿、禳祓、诅咒、占卜、求育、述源、丧葬、指路、敬祖送灵、占算、历法等,仅美姑档案馆及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就收集了近2000卷,基本襄括了各类彝族毕摩文献。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1996年9月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法国、中央民大、云南民大等国内外彝学专家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提出了通过毕摩文化这个媒介和平台,“让世界了解美姑,让美姑走向世界”的战略口号。多年来,美姑围绕繁荣彝学,广交朋友,服务地方经济这个宗旨,抓住西部开发这个历史机遇,紧紧依托毕摩文化这个品牌,狠抓以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的“彝族文化旅游大县”创建工作,开展了大量的毕摩文化田野调查和彝文经典文献的收集、整理、校勘、译注和毕摩用物的征集工作,在国内外出版了数十部毕摩文化研究成果,为彝学界树立了一面旗帜,并成功举办了四次全国性毕摩文化学术研讨会。2OO3年11月,我们又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彝族毕摩文化节”,数百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省内外相关部门领导、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企业家等亲临文化节,进一步提高了彝族毕摩文化的知名度,让世人真正目睹了毕摩文化与“毕摩之乡”的风采。
彝族将毕摩文献分为“路上方”、“路下方”、“天文历算预测”三个两部分。“路上方”文献内容主要表现彝族先民献给先祖先妣的礼赞与怀念,主要内容多涉及彝族先民祖先崇拜、求育繁衍、部落历史、神话传说等。其文字大多佶倔聱牙、艰涩难懂,文字形成年代更为久远,异体、变体字较多。“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比较“平常”的文献,为一般禳灾祛祸、求福献祭、返咒遣返等平常仪式所用文献,内容多为远古部落迁徙和战争史、彝族先民生活史、神话传说、万物述源、伦理规范,词语也多接近现代彝语,文字使用相对简明,语言也较“白话”。“天文历算预测”类,主要载明彝族关于天文历算、邪兆异事、占卜等内容。主要分为:
(1)、占算类文献:彝族立身行事、建房立基、禽畜饲养、行走他乡、生殖繁衍、怪异现象等都要看天象、择吉日避凶险,故占算知识极其丰富和繁杂。如《占梦经》、《解鸦语经》、《占算经》、《猪胛占经》、《断木刻经》、《邪怪占》、《二十八星占》、《虎星占》。这类文献大多用散体形式写成,更具有民间流传性,有的甚至靠口耳相传,没有形成文献。
(2)、咒术类文献:语言崇拜致使古代彝族先民相信语言的魔力可使鬼怪或仇家在语言的法力下遭到报应或停止害人行为甚至消亡,这种心理意识决定了彝族先民强烈的语言崇拜观。文献有《驱鬼经》、《乌萨拉且经》、《退敌经》、《猴痨经》、《血经》、《杉神女经》、《岩神女经》、《狐血经》、《虎血经》、《鹿血经》、《牛血经》、《禽血经》等。这类文献大多用血加墨汁写就。
(3)、驱遣类文献:主要用于驱逐和遣散各种妖魔鬼怪、祸祟、孽债等的文献。如《祛癞经》、《祛疯经》、《祛邪怪经》、《遣凶经》、《遣敌经》等。
(4)、祛污祓秽类文献:用于清洗耳或祓除各种污秽的文献。如《净毕摩身》、《净坟经》、《清耳经》、《滤浊经》、《净乳换裙经》、《祓尘经》、《祓火祟经》、《祓淫秽经》等。
(5)、禳解蜕除类文献:用于将各种鬼怪、祸祟、疾痼、孽债等卸解蜕除的文献。如《解祖业经》、《解痨孽经》、《除孽债经》、《换灵桩经》、《蜕身经》、《蜕旧经》、《出猴经》、《除业经》、《除恶缘经》、《除田野神怪经》、《除绝嗣鬼婴经》等。
(6)、驱遣类文献:主要用于驱逐和遣散各种妖魔鬼怪、祸祟、孽债等的文献。如《祛癞经》、《祛疯经》、《祛邪怪经》、《遣凶经》、《遣敌经》等。
(7)、祛污祓秽类文献:用于清洗耳或祓除各种污秽的文献。如《净毕摩身》、《净坟经》、《清耳经》、《滤浊经》、《净乳换裙经》、《祓尘经》、《祓火祟经》、《祓淫秽经》等。
(8)、禳解蜕除类文献:用于将各种鬼怪、祸祟、疾痼、孽债等卸解蜕除的文献。如《解祖业经》、《解痨孽经》、《除孽债经》、《换灵桩经》、《蜕身经》、《蜕旧经》、《出猴经》、《除业经》、《除恶缘经》、《除田野神怪经》、《除绝嗣鬼婴经》等。
(9)、祈愿类文献:主要用来向祖先或神灵祈求某种需要的文献。如《传宗接代经》、《保知识经》、《寿尽求延经》、《禄绝求粮经》等。
(10)、祭祀类文献:主要用来向祖先和神灵进行祭祀,向祖先祭献各种祭品的文献。如《祭神枝经》、《祭猪胛经》、《献茶经》、《献盔甲经》、《献牛经》、《供牲经》、《祭祀毕摩经》等。   
(11)、归魂类文献:主要用于将游荡于外的灵魂招引回来的文献,如《招祖灵经》、《夺灵液经》、《请魂经》、《汉地赎魂经》、《招生育经》、《找魂经》、《挽魂经》等。
(12)、送灵类文献:主要用于将祖先或鬼怪的灵魂送回其归宿之地的文献。如《诓送祖妣经》、《指路经》、《指妖路经》等。
(13)、禁锢类文献:用于将某些鬼怪神灵禁锢起来,使它安于一隅而不再危害人畜。如《禁锢祖灵经》、《禁锢护法神经》、《禁锢灵物经》等。
(14)、招引类文献:用来招兵请将、呼风唤雨的文献。如《招兵经》、《呼风唤雨经》等。
(15)、医术技法类文献:用于给病人治病时念诵的典籍。如《蒸人经》、《防火经》、《草木浴经》、《献药经》等。
(16)、溯源类文献:旨在追寻物或事源流的文献,如《死因病源经》、《马之源流》、《水之源流》、《鸡之源流》《荞麦之源流》、《燕麦之原流》《绵羊之源流》等。
(17)、其它类文献:如《判别清白经》、《止哭经》、《婚媾经》、《收尾经》、《变祖幻妣经》、《训世经》、《创世经》等等。
毕摩行毕,在一些仪式上,靠口诵,这些口诵的语言大多靠口耳相传而未形成文献。如《卡都》便是随记忆诵念的,其语言简单明了。
这些经典文献记载和反映了远古彝族先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认知视界,不但对于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古文字学、古医学、民族学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为我们进一步揭开人类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认知价值,故被称为“活在民间的历史”。
2、 毕摩文化的《世界遗产》价值
毕摩文化是彝族毕摩与民众共同传承的一种以活态的形式深植于彝族民间的古老文化,是彝民族文明史的记录,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以俶诡殊瑰、怪异无比、灵动幻化的艺术魅力活态的展现了远古人类的复杂灵奇的精神世界,具有巨大的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价值。彝族毕摩文化,不仅以年代的久远向人们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以其内容的精深和稀有赢得了世人的惊叹。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与交融,这种文化面临着新的冲击,文献典籍不断面临流失、毕摩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遭到破坏。毕摩文化以其形式的独特性、内容的真实性、传承的稀有性和民族性,当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位,理当得到保护和抢救。
(1)、毕摩文献的文字学、考古学价值   通过毕摩文献中彝族文字的研究,不但可以揭示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且还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中解读彝族先民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史、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史、部落迁徙史,特别是对于研究西南各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几个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其文字既不同于汉文字,也不同于藏、满等文字。正如文学家周有光先生所指出的,“少数民族还有并非是来源于汉字而是跟汉字原理相同的异源同型的传统文字,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彝文和东巴文”。据不完全统计,美姑彝族毕摩文献古彝文字(包括异体字在内)在2万3千字上下,与其它完备的文字一样,历经了“图画文字”、“象形文字”阶段,是比较完备的“音意文字”。从造字方法上看,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等“六书”特征,有的文字甚至具有原始的图画符号性。存于美姑档案馆的《异字禽血经》(《苏确瓦儿则》)是一部十分古老的文献,其文字难解难读,更具有原始的象形符号特征。毕摩们为了解决识读难的问题,往往采用音同音近转注的方式将难读的字与一两个易读的字集中在一起,表示该范围内的字都声韵雷同。该文献中同音异字最多的达38个,从中可以看出初创文字与后起文字的变化的过程,对于研究文字发展演变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毕摩文献由于支系不同,其运用文字的变异性也不同,不同支系之间往往不能相互读懂彼此的文献。
上世纪以来,彝学考古方兴未艾,新证新论层出不穷。著名作家李乔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察西安半坡时,感到陶文与古彝文有惊人的相似,带回样本对照研究之余,写出了《这是偶合吗?》,在《民族文化》、《云南师大学报》等杂志上发表。199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专电《半坡刻符是彝文的始祖》,一石激起千层浪,轰动学界。随后一批汉族学者通过对彝文的精心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钱玉趾先生用古彝文破译了距今二千四百多年的四川郫县出土的铜戟铭文-----“诺苏用的兵器”;斑远老先生将古彝文与苏美尔文字对照研究后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欧六国文字的鼻祖”之结论,湖南株洲理工学院的刘志一教授通过大量的考证得出了“古彝文是英文的始祖”之结论,还用古彝文破译了《创颉书》、《夏禹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尧汉先生以彝族《十月太阳历》研究成果成功解读了《诗经 豳风 七月》中涉及的奇异历法,得到了学界公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冯时先生用古彝文破译了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遗址龙山时代的陶符。不少学者通过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得出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具有类同特征,提出了“三星堆文化”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古蜀国的伟大创造之结论。这些新论无疑为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史提供了新的途径。古彝文与汉民族文化是同源异流抑或异源共存?到底有多大关系?历史佐证如何?通过考古对比研究寻找答案是一条路,通过文字源流探究也是一条路。巴人与濮人的名字在彝族毕摩文献中提及得相当多,鲁、朵、此、批、木、阶等诸多名词术语,是远古部落还是人名地名?嘎、妞、尼、架、波是彝族对万物的归纳分类还是其它?史姆玛哈、木乌、吐尔山等等名称具体指什么地方?彝族为何称成都为“支度”?与彝族的关系如何?彝语独特、丰富的构词方式,特别是对颜色的细微区别中那充满情感的灵动,意味着什么?“黎姆”祭祖仪式等诸多文献中提及的成百上千的古地名,不但可以解开彝族族源和迁徙的历史,而且可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民族关系史找到新的佐证。古彝文与西安半坡陶文、三星堆文字和文化有何关系?与楚文化的关系如何?可以这样说,毕摩文献中诸多问题的解谜,将激起千层浪。
(2)、宗教学、哲学价值  原始宗教是原始初民在万物有灵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古老文化,体现了人类最初的自然观、认识观,即为“原逻辑”状态下的对万物的崇拜及其仪式形式的总和,这种原逻辑生发出诸多现代科技无法阐释的宗教观念及行为,其存在形式更多地表现为个人或社团祭祀行为,存在的社会组织或为狩猎集群,或为农业村社。原始文化中,宗教与哲学、美学、伦理、法律等诸多意识混融共生,无法分割。宗教思想与哲学思想规范、统一、左右人们的认知视界,故宗教观便是人类文化中特有的认识观。在世界许多民族原始宗教文化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大凡烟消云散于历史尘埃中时(或只能从一些零星的典籍记载中领略、想象其仪式场面时),彝族毕摩文化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留。毕摩文献以其独具匠心的方式记载了彝族远古历史,那些活生生的仪式与典籍,至今仍不断地为我们演绎着古老文明史,以“活态”的形式展现和恢复了“史前史”这个基础。故著名学者马学良教授认为,研究彝族原始宗教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提供原始宗教发展变化规律的线索,二是体现原始宗教受人为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形,三是为研究近邻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提供比较研究资料,四是对丰富宗教学理论和原始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五是对探讨古代文化有参证启发作用。
彝族创世经典《勒俄特依》以史诗般的笔触反映了天地万物的起源,把宇宙起源归为清浊二气相互交汇,阳气上天,阴气凝成地而不断变化而成,认为人类最初是通过“雪(水)”这个万物之源基质孵化而来,历经不断演变而逐渐演成人类,其中把人类起源于归于古猿的变化,并详细记述了变化的经过,这一认知观点比达尔文“人猿同祖观”要早数千年以上(与现代意义上人类起源科学不能相提并论)。创世经典还以诗性思维的方式记载了万事万物的起源,其间神秘与练达相通、科学与神学相融,向我们提示了诸多动植物的来源,深刻体现了远古先民可贵的探求精神和丰富的哲学思想。
彝族占算学可谓丰富无比,奇妙绝伦。不论是二十八豹星占法或是虎星占法抑或扑朔离迷的骨占、木刻占、血占、心占、默占、梦占、唾液占、谷粒占抑或鸡蛋卜、鸡骨卜、羊骨卜,特别是浩繁而复杂的“黎姆猪胛卜”仪式,等等无不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世界认识水平的奇异,其哲学思维的精妙、想象的丰富、奇异,成为宗教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界观”是彝族先民最基本的认识观。彝族把世界分为祖界、人间、地下界,人类就生活在这种“三位一体”的世界中。认为祖界是祖先们生活的乐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是对死亡的恐惧抑或人性自身的安慰?认为地下界与阴间一样是致人灾祸的地方,有数百种形态各异的妖魔鬼怪横行,人的生病、遇难、死亡由其规定,人们只有不断地降服这些鬼怪才能平安,而降服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毕摩经常除魔降怪,达到鬼怪与人的相安。这些理念是对异域世界的惊恐抑或生存的无奈?抑或皆而有之?这些认识观体现了彝族先民对宏观世界认识独特的认识方式。
阴阳对立又统一的二元雌雄观在彝族文化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彝族先民凡事分雌雄,连语言都有“语公”、“语母”之别,石头大的为母,小的为公,方位左为公右为母……如此等等构成了一个阴阳交合、雌雄对立统一的世界。毕摩文献都有雌雄之分,雌者一般文字较多,内容丰富,雄者文字少,内容也简明扼要,其间释放出的文化内含意味着什么?这些最基本的认识观构筑了远古彝族先民深刻的哲学基础。
“三魂观”是彝族对生命的独特认识,他们认为人的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的结果,肉身灭而灵魂不死,且可以诸种变化形式祸福人间。肉体死后,灵魂一分为三离之而去,一魂守坟场,一魂守家中,并只有经过特定的祭祀仪式才能归附于“竹灵”牌上,一魂经过超渡回归到一个叫“阿穆濮固”祖界。而回归祖界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突显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而且超度亡灵作为子辈对父辈的一种责任构成了彝区社会牢不可破的规范,影响着彝族群众的价值取向。
万物皆有灵,是彝族先民认知世界的基本逻辑和出发点,这种意识决定了彝族意识深处对奇异事物的敬畏观,故对大山大石、巨树异怪、凶猛动物、战争用品等凡是被认为有“神灵护佑”的物都寄予了极大的崇拜,其顶礼膜拜之情自不待言。这种以万物有灵为基石的崇拜观,决定了彝族先民深层的哲学理念,故在现实人生中,充满了对自然或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在以毕摩文化为核心的仪式中,处处充满了这种理念。如禁伤鹰、虎、蛙、蛇、大雁、熊猫、蜥蜴,禁伐大树,禁砍森林,禁在深山里吼叫等。如果犯禁则须行各种赔偿仪式,以取得神灵的谅解。如,误伤了大雁或布谷鸟则请毕摩念《赔雁经》、《布谷鸟经》等,行“赔偿礼”;砍伐森林或在湖中惊了湖神而致天灾则须请毕摩行还债仪式。彝族民间意识中这种强烈的“偿债观”,不仅表现在对动物身上,而且对人也同样一样。如果生子接连死亡,则认为此人先祖先妣或自己可能打过飞禽走兽而欠了飞禽走兽的债,故天神地仙要惩罚他,所以必须请毕摩念《还禽兽债》行赔偿仪式。
禁忌代表和反映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审美倾向彝族毕摩文献中五花八门数以千计的禁忌,反映和规定了彝族先民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水平与态度,规定和左右着其行为规范,禁忌与彝族先民生产生活有何深层的关系?禁忌如何祓除?《占邪怪经》、《解邪怪经》、《解鸦语经》、《占梦经》等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婚媾经》展现了彝族先民对生育的强烈渴望,《呼风唤雨经》为我们展示了古代黑色巫术展示的思想。防御类经书多为防御病魔邪怪,如《防雹经》、《防怪灵经》、《防麻疯经》等无不为我们了解、研究古代人类认识自然力找到了切实依据,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原始文化更为神秘的内涵,了解彝族先民精神领域的深层世界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毕摩作仪式,都要布插一定的“神枝图”(用小木棍或树枝按一定方式排列组合而成仪式式神座),有的大型仪式的神枝往往要布插五六亩地,十分繁杂。各式各样的仪式规定了不同的仪式草偶、板符、图例,标志着行的是什么仪式?需要哪些仪式程序?规模要多大?这些神秘变幻、象征、互渗寓意极广的神座图是不是在演绎一种哲学抑或历史抑或更多寓意?仪式中的放烟火、烫石净、绕匝、打牲、献烧肉与彝族先民对火的发现和使用到底有什么深层的关系?为何行仪式必须选择杜鹃枝、嫩蒿草、樱桃枝、兰草等,送灵仪式中“竹棒(灵)”与彝族先民的关系如何?
当代人类文化学的资料已经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史,绝不能忽视原始宗教文化的作用,这种充满着神秘、幻想、灵动的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文化的胚芽,促使社会文化在旧质上发展,在旧质上创新。彝族文化的全部深刻的底蕴正是以毕摩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可以肯定地说,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群众与毕摩们共同创制和承继的古老文化,不但对于彝区社会政治取向、经济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彝族社会精神品质的形成和彝族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抑或负面的。为什么北方文明中巫祭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集力,从而有助于更高文明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时,以楚地巫风、彝族毕摩文化为主体杂以其它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南方宗教却表现出强大的离心力,反而阻碍了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的统一呢?综此,研究文明史应当以这种原始文化为基石,方能明了文化生长的背景,也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新文化的嫁接点,从而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找到一种理所当然的发展基质,并通过“扬弃”,发展民族新文化。
(3)、伦理学、法学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生的再生产外,更为重要的原则是不断地创造出适应当时当地该民族意识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结构,以维系社会的存在。彝族社会有两套自成体系的较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是由民间与毕摩们共同创制的人伦规范,主要包括祭祀、人生礼仪、节日礼仪,这些程式都离不开毕摩的主持与指导,如小孩子出生请毕摩取名、念诵祝福经,出嫁要行纳丁礼、围猎要行围猎礼、丧葬要请毕摩念“指路经”等。同时,毕摩们以其特别的方式对民间重大争议事项进行“神判”,这些“神判”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深入民间根深蒂固的准法律制度。如行沸水捞物、嚼米、捧火铧口等,都是原始法律鉴别清白与否的重要方式。这些礼仪规范,不但规定了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而且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二是习惯法。前者主要靠经文形式存于毕摩文献中,后者以非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民间。在长期的毕摩宗教活动中,毕摩们自身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比如毕摩不能言而无信,不能嫌贫爱富,不能乱取毕酬,不能乱伦,不能随意减少仪式程序,不能乱点牺牲用物,不能不守毕道毕规毕约,不能受贿等等。同时,民众不能随意与毕摩开玩笑,不得侮辱毕摩,杀毕摩者罪加一等(既便是打冤家也不能杀害毕摩)。凡此等等,对于研究人伦规范和最初的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音乐舞蹈及美术学价值:音乐舞蹈作为人的情感的天然流露,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毕摩文化不乏巫文化成份,而音乐歌舞蹈始于原始巫术,在学术界已早有定论。毕摩的经书吟诵有一定的唱、诵腔,旋律多样,或优美或急促或铿锵或慢吟,根据仪式需要,有的凄婉低迷,有的气势磅礴,有的低声慢吟;根据仪式的需要,时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时而悠悠情谊绵绵长,时而虎啸深山惊天吼,变化多样异彩纷呈。据学者统计,毕摩诵腔有数十种,唱腔不下30种,有些仪式为了引发神灵附身还伴着清脆的法铃声以增节奏感以娱神以通神,其味亦浓,其情也幻。彝族毕摩至今把铜铃作为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不外乎一是让音乐更加富有节奏感,让诵诗更具美感,以至于渐入忘我之境;二是以之唤起人们的注意和精力的集中;三是达到“通神娱神”的目的。彝族祭祀《丧歌》中的丧舞,至今还具有明显的狩猎、征战、庆典的动作,无疑对于研究远古战争史提供了佐证。毕摩文献大多配有一定的神枝图和图画,这些原始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怪异殊迷,或绘神界或绘鬼域,特别是木板画实为罕见,天地日月云神异怪灵等绘画十分奇特,展示出彝民族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对于研究彝族原始绘画具有重要价值。
毕摩泥塑也十分丰富,毕摩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把想象中的“地下界”各种“鬼怪妖魔“以泥塑方式表现出来,其形态怪异,独特、简明,是原始雕塑的坯芽。毕摩草偶,据不完全统计有两百多种,其形态各异,怪异无比,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神秘莫测的“鬼怪”世界。毕摩们把各种鬼怪以草偶形式显示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彝族先民对精神领域的异域世界的认识,对于研究原始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5)、文学价值:彝族毕摩文献除少数用散体形式写成外,绝大多数用诗体形式写成,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辅之以三言、九言、十一言,一般每一句的前半部分都以四个音节或两个音节的词汇作垫,后半部分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词汇收束,便于唱诵。史诗、神话、传说、诗歌等等其文学价值都很高。特别是被称为“原生性史诗”的各类述源诗,表现了彝族先民对世间万物起源的认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经文体诗,如祭祖送灵、祭神、祈愿、禳解、咒歌等,不但记载和保留了部落战争、民族战争、迁徙等重大事件,而且还保留着了强烈的“原生文化”意识。与汉民族神话传说经过改造变形一样,毕摩们虽然对神话、传说经过了一番自己的改造和加工,但是这种“为我所用”的加工改造,依然较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湮灭于历史长河的古文化。不少文献,不仅以其年代的久远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其语言、修辞、风格等,为我们揭示了彝族诗歌的博大精深。如《姹女经》、《招兵经》、《血经》、《狐血经》等其语言极其生动形象,修辞方式特别、多样,以奇异无比的想象,天马行空式的神性思维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彝族先民奇异纷呈的思想境界,其思也奇,其情也真,其采也扬。不论是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抑或艺术构思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语言堪与《汉乐府民歌》、《楚辞》相媲美。如《咒鬼经》以优美悦人的诗语言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人鬼相恋的爱情悲剧,其鬼斧神工的描写让人看后思沉沉梦幻幻颤悠悠泪汪汪。《狐血经》、《虎血经》、《瓦撒拉且经》洋洋洒洒数万余字,反映了古代彝族与自然、怪异斗争的历史,其语言、笔调堪与《楚辞》相媲美,那对怪邪异域的神鬼世界和对仇者的诅咒之情飞荡着血与泪、仇与恨、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艰难。《招兵经》洋洋洒洒数千行,其描写战争场面的宏大、悲壮,其情也浩浩,其心与荡荡,特别是那些呼唤各类神祗前来助战的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史学、军事学价值。
(6)、天文历算学价值  天文历算是一个民族认识自然世界、改造自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天文历算知识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星象、历算等丰富的知识,而毕摩们将这些认知成果系统化,在其文献中予以记载与保存。如果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对世界天文学史的贡献,那么,其二十八星宿、豹星占或虎星占、六十轮回及丰富怪异的其它炙骨占、鸡舌占、鸡蛋卜、木刻卜、血占、默占、谷粒占等五花八门的占算,丰富了世界历算、占算学知识,为我们找到了揭示远古人类精神世界轨迹的途径。彝族《占算经》从算日、算月、算年、算时到人生岁运时运、星象等等无不关涉,是彝族民间行走、婚丧、交友、战争等行为中必须问及的事。这些历算占卜知识为我们了解彝族先民的认知视界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堪与《周易》相提并论,是研究中华天文历算学不可多得的资料,也丰富了世界天文历算库。
(7)、医学价值  在毕摩文化中,医与巫(苏尼)、毕摩的职业性质有相通成份。医生以解病人生理之痛为职责,毕摩以替民众“除祸消灾”、“祛病纳福”为职业,都必须懂得一定的医学知识。用于祭祖仪式的《献药经》载明祖妣到了天界患病用什么药物,不断告诫祖妣别忘药方。对于一些特殊的疑难病症种,如麻疯病等久治不愈的病进行治疗时,采用蒸疗、透疗等方式。在医治病人时,找来百草煎熬成滚汤,一边口诵《避烫经》,一边用一青树枝蘸滚汤打在裸身的病人身上,让其吸收药物,以达治疗目的。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人,毕摩采取让病人裸身坐在放满草药的蒸笼中进行蒸疗。这种方式与古代中医中的“薰疗”如出一辙,足见彝族毕摩文化中对中医学的重视和运用。
三、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可能性
2001年11月2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遗产)和文化景观,是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考虑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和各国保护遗产工作的不完善而发起的一项旨在有效地保护人类有突出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一项非政府行为。 “世界记忆遗产”是1992年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旨在寻找、挖掘、收集、抢救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忆,是《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延伸。它主要关注文献遗产,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信息含量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该名录与“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的具有突出世界价值的遗址一样,同样是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规定“全世界对世界文献遗产的意义及保护之必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文献遗产濒于损毁的国家和地区尤其重要;鼓励归还非法出口的文化物品,收集收藏品和保存文物、找到遗失文献遗产;计划有效积极鼓励向经挑选的保护项目提供资助,为该计划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作市场,开发以这一文献遗产为基础的各种产品的广泛推销,用不同形式对《世界记忆名录》中的部分文献遗产加以包装,供商业和非商业性的销售和散发。” 目前,全世界共有69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世界记忆名录》(我国有十七世纪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满文档案、中国传统音乐录音、纳西东巴古籍三项名列其中)。除《世界记忆名录》以外,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的国家级名录,列入其中的档案文献如果具有世界意义,可以进而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教科文化组织为了保护人类杰出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而于2001年开始运作的“遗产工程”,一是一个社区或个人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丰富完善,形成特色和流派,所以是完全个性的;二是这种成品与它的初创者和优秀的传承更新者是难以分开的。其传承积累是经验性的,大部分靠耳口相传,参悟体验,因此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三是具有这些内涵的文化成品,经过每个时代的过滤,形成精品,保留了浓缩的民族特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1、毕摩文化以自身的独特性、稀有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世界遗产》价值。入选《世界遗产》三条最重要的标准:一是这种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保护价值;二是独特性,即这种文化本身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唯一的;三是这种文化必须是处于濒危状态的,如果不及时抢救则会消失掉。
美姑彝族毕摩文化可以以“美姑彝族河谷文化及其人文景观”、“彝族毕摩文化及其生存空间”、“彝族毕摩文献”三个主题内容分别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其切入点在于“原始文化形态”这个主题的活态保留。在目前世界遗产申报受限的情况下,选择独一无二的最易于被西方世界认可的东西才能一举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毕摩文化及其生存空间”和“彝族毕摩文献”,两者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具体而言,毕摩文献以其特殊的认知方式反映了彝族先民远古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战争”“人与历史”等无比丰富的主题,以其时间的久远、传承的古老、形式风格的独特和民族性、稀有性、系统性具备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价值。同时,“毕摩文化及其生存空间”这组文化,活态而完整地保留了人类童年时代“原始宗教”仪式的面貌,巨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同样具有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
2、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遗产是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毕摩文化及其生存空间”来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彝族毕摩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两者同时启动,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成功,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但是申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文化”工程,非一朝一夕能成功且轻易成功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从1985年开始申报,历时20年,至今尚未成功。云南三江并流申报历时10年,仅科考报告就达数百万字。丽江纳西东巴古籍虽一举成功,但它是积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仅出版100部东巴古籍云南省政府就花了1600万元。
3、加强研究,坚持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上榜《世界遗产名录》与申办奥运会一样,具有巨大的旅游、经济和国际声望潜在价值。山西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其旅游收入从每年18万猛增500万元,黄山成功入选《世界遗产》,一下子使旅游收入从每年数百万元增至2亿元。但是遗产名录本身的宗旨在于保护这些具有世界价值的遗产,因此,我们要通过申报,更加自觉地保护好毕摩文化这个品牌,坚持保护与适度合理利用相结合,把发展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出台《彝族毕摩文化保护条例》,特别要做好老毕摩、老文献的抢救工作,做好毕摩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


评论4

彝家女儿 发表于 2008-7-25 13:49:28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彝之子 发表于 2008-11-21 15:28:05 | 查看全部
学习了哈!~~~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