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三年三大变,变出新海湾

1242 0
发表于 2010-11-28 09:34: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漫步在雷波县乐水湖畔,一眼就能看到湖东面的海湾村,一幢幢白墙碧瓦,祥云、牛角点缀的彝式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柏油村道、硬化入户路宛如玉带穿行其间。好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图。
  让你不敢相信的是,在两年以前,这个美丽的村寨还只是一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彝族村寨。2008年,雷波县乐水湖环湖路全面修通,抓住彝区“三房改造”的契机,依托“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海湾村才旧貌换新颜。
  和村容村貌一起发生变化的还有村民的意识、生产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设施。
变化一: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  彝族村民郝大嫂大清早起床首先到卫生间挤牙膏、刷牙、洗脸,洗过完脸后,还对着镜子照了很多遍,确定脸洗干净、着装整洁了才走出卫生间。
  “两年以前,我是不喜欢刷牙的,穿着也不讲究,自从乡、村干部给我们宣传了县上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健康文明新生活工作以后,我的生活习惯就在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其它村民的不良卫生习惯也改变了很多。”
  郝大嫂家的小洋楼有三层,外观看上去协调、气派,跟城里有钱人修的别墅没有两样。外观美丽的楼房,人、畜房是分开的,屋内打扫得一尘不染,房子四周也收拾得干干净净。
  “海湾是我家,环境靠大家,房前和屋后,天天勤打扫……”一个不锈钢架上公开的《海湾村卫生公约》立在村主干道旁,卫生公约对全村环境卫生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路边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垃圾箱,村民把随手捡的垃圾放在垃圾箱里,家里的垃圾就像城里的居民一样装在袋子里,放在路边让垃圾车拉走。
  海湾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健康文明家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在此项活动的引导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兴起,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参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变化二: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  由于天气热,记者在村里走了一会儿就口渴了,来到胡志平家里,准备找点水喝。胡志平热情地到厨房去烧水,不到五分钟时间,他就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开水,当我对他的烧水速度之快感到很惊讶时,他却说:“不是我的速度快,而是沼气的气好,烧开水快。”
  海湾村在国家的扶持下,目前已进行沼气改造有50多户,现在很多家庭都用沼气和电煮饭,烧柴煮饭的时候很少了,只有在家里客人多的时候,柴火才派得上用场。
  家住村头的朱大哥说:“以前每年年初我们一家人都到山上背柴,所背的柴要把房前屋后都堆满,但一年下来,柴还是不够烧。现在不用烧柴煮饭,村民都主动的退耕还林,近几年来村子后面山上花、草、树木长好了,随时都有野生动物来观光,每天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在国家惠民政策下,海湾村村民生活设施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太阳能、电饭煲、洗衣机、电视机等很多家用电器都进入了当地老百姓家。自来水入户188户,电视入户率已经达到95%,年轻人,大部分都有摩托车,家家小孩都有自行车,该村所有的车共计上百辆,由于交通方便,大人进城、小孩上学,大部分都骑车……
变化三:自力更生的意识更强了  海湾村新村建设,目前国家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村民投资上千万元,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劳务输出。
  年过六旬的唐大爷一家有汉、彝、藏3个民族,共有4个儿子,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从事餐饮、修建、电工等工作,一家人每年收入至少5万元。家里共修了两幢楼房,建新房的钱,全是儿子在外面打工挣的。房子修好后,家里不仅没有负债,还有积蓄。
  唐大爷说:“不管是什么民族,要想发家致富,都要自强自立。儿子在外地打工,遵纪守法,全凭劳动和智慧挣钱,让我们全家脱贫致富,有这样懂事的儿子,我感到很欣慰。”
  廖光志家修了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由于家里经济不宽裕,现在负债几万元,他准备把房子装修完后,利用家在环湖路边的地理优势,开一家冷饮店,让逛环湖路的游客走累了歇歇脚,喝点冷饮。
  海湾村“三房改造”后,部分家庭欠了一定的经济债,村民们没有被债务压倒,自力更生的意识更强了,各谋出路抓经济:有的到外地打工,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到县城做生意,留守在家中的村民,除了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庄稼外,还养殖生猪、羊和鸡,家家房前屋后都在种植水果、蔬菜。
  由于交通方便、面貌变漂亮了,又地处乐水湖畔,每天到海湾村散步、观光的城里人和外地人都很多。通过了解,很多村民都留在当地发展,而且正在规划美好的未来:上报审批具有民族特色休闲农家乐有15户;准备开百货店的有近10家;师范校毕业的一位待业青年准备开办一所私立幼儿园;想继续扩大养殖生猪、羊、鸡和种植大棚蔬菜、小水果的也很多……
  海湾村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下,在雷波县委、县政府的科学领导下,村民们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始,改善生活设施设备,开展低碳生活运动,提高生活质量,自强自立发展经济,一个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休闲旅游乡村正在逐步形成。  

作者:吴启美  来源:中国凉山彝州新闻网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