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阿火现在北京边做云南菜边唱歌,玩摇滚的、唱民谣的、听巴赫的都慕音乐之名到他店里来。除了音乐,他还总想着在北京传播民族文化。
成为泸沽湖畔山窝窝里走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人时,阿火就发誓要留在北京,混出个名堂来。第一次到北京是2003年11月,会唱歌、爱打篮球的他从800个学厨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留在了大理驻京办事处。爱折腾的他又去广州学粤菜,在广州的一个月,他无比怀念北京两块钱的啤酒加十串羊肉串,就能和好朋友唠嗑好久的日子。于是,他又回到了北京。
现在的他,边唱歌边做云南菜。他要娶一个彝族姑娘,最害怕彝族的娃娃不去学习彝族的语言、文化,而去学狡猾和过一天算一天。
客座档案:呐正·阿火,云南丽江彝族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某云南餐馆老板。自称不懂音乐,却是音乐爱好者。广交四海朋友,常用各地方言和自家店里彝族、哈尼族、摩梭族、纳西族的店员沟通,组织过万人规模的彝族火把节,“在北京的彝族人都认识”。
用彝族的歌声把食客带进家乡的想象
有些歌谣能唱出绿水青山,所以当你在东四三条的胡同里听到这样的放歌时,也许会被吸引。循声走进一家云南主题的餐馆,不大的小二层楼,顺着铺着厚厚地毯的楼梯走上去,就能看到阿火和他的有名的、有不名的朋友们正在弹着吉他唱歌,有时候是唱给自己听,有时候是唱给客人听。
“我不懂音乐,就是喜欢音乐。”阿火说,“高兴就用唱歌来表达,不高兴了就用音乐让自己变得开心。”
唱彝族歌和唱汉语歌是不一样的,唱本民族的语言时,阿火的脑海里立马浮现的都是情景,唱到“妈妈”时情感立即温润了起来。
“让没抬头的人能抬头,让没低头的人能低头……”音乐仿佛成了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灵spa之类的,许多人是慕音乐之名来这个吃饭的地儿的。仿佛有股力量,即便听不懂彝族语言,也能一下子把人拉扯进那种撒着光脚丫在山里跑,渴了喝口泉水,饿了找点菌类、野菜、野果吃,爬山抓鸟抓青蛙,在山上放羊的感觉,阿火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受父母“教育为重”的观念影响,现在阿火最害怕彝族的小孩子不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不去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阿火自己将小凉山地区彝族的历史、家谱了解得清清楚楚,他是个做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
以民族文化传播为己任
从一张桌规模扩大到了美术馆附近的六张桌子,来的客人听《两只蝴蝶》、《爱情买卖》的也有,听巴赫的也有,玩摇滚的有,玩民谣的也有,山人、彝人制造、吉杰……云南人、彝族人、白领、小资、文青、伪文青……貌似有点“乱炖”,不过就像《茶馆》里一样,都是生活。
阿火会碰到有人很热情地跟他勾肩搭背,承诺着介绍给“兄弟”他一个500万的生意,“第一次听时觉得很新鲜,会当回事。后来就分辨出其实这里什么人都有,大忽悠神多如浮云。”阿火笑哈哈地说。
从说溜普通话到阅人无数,阿火还是希望在和和美美中保持彝族人的淳朴本色。可能是家乡最早一批走出山窝窝的人,阿火总是以民族文化传播为己任,他在北京最先发起组织彝族火把节。“2006年时和朋友商量组织的首届彝族火把节,这件事让我自信心有很大提高”。
也不是没有低谷的时候,2008年的时候,预计的消费高峰没有来临,“当时我的店里招了5个人,一天才能挣300块钱,员工工资发完后,房租就交不了了。”当时他想卖了店再继续充电深造,朋友鼓励他不要放弃。于是,在借钱装修后,这个店终于盘活了。
——————————————————————————————
——————————————————————————————
阿火的店:《云南味道》
地址: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东四三条西口轿子胡同52号
电话: 010-59424155
公交:钱粮胡同站往南直行50米 地铁:5号线东四站下 B口出 过天桥 往北直行100米
来源:彝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