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完成、由陈乐基、王继超(执行)主编的120万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毕节地区)》一书,近日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彝文古籍,用牛羊皮或麻布做护封,故而俗称“牛皮档案”或“羊皮档案”。它记录的历史年代久远,从哎哺时期至“六祖”时期,尤其是从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到“六祖”分支,直到公元1664年的近4000年间,近200代父子连名谱牒世系完整相连而不间断。记录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历法、算学、文学、军事、宗教、地理、民族、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彝民族的发祥、发展、迁徙、分布,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巩固西南边疆的稳定,维护祖国的统一等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学、教育学等学科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彝文古籍是一笔珍稀的可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贵州省的彝文古籍的蕴藏量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毕节地区的七县一市一区,有5000余册(部),其中毕节市有800余册、大方县1200余册、威宁县1100余册、赫章县1000余册、黔西县150余册、织金县80余册、纳雍300、金沙200余册、百里杜鹃区100余册。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北京民族文化宫、贵州省博物馆、西南民大、贵州省民研所、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文化宫、毕节地区档案馆、奢香博物馆、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威宁县民宗局古籍办等单位收藏有4700余册。
毕节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从1986年以来至今的24年间,对5000余部彝文古籍,展开卓有成效的登记、收藏、整理、翻译、出版工作。曾先后调查、登记了3500余册,对其中的1274册按40余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翻译出142部、227卷、3000余万字,并公开出版了其中的近百部、120卷、1500余万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与国家少数民族古籍重点项目的《彝文典籍目录》、《彝族源流》、《西南彝志》、《彝族指路丛书》、《彝文金石图录》(第三辑)、《土鲁窦吉》、《黔西北彝族美术》等分别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国家民族图书一等奖、国家民族图书二等奖、贵州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贵州省93年—94年优秀图书二等奖、九省(区)图书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彝文古籍整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家民委“十五”期间确立了以组织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该该工程1996年经过专家论证,1997年由国家民委正式立项,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贵州省民委古籍办指导下,贵州省的彝文古籍编目工作有序展开。自2000年6月起,毕节地区成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编目领导小组,除作好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藏书编目,由王继超、王子国、王世忠、罗德显等分别到贵州省博物馆、大方奢乡博物馆、毕节地区档案馆、黔西、织金、大方、威宁、赫章等地进行编目登录,在地区民宗局的协调下,由王明贵同志负责纳雍县的编目登录,地区民族研究所的陈大进副所长负责毕节、金沙两市县的编目登录,李兴秀同志配合威宁县的大部分彝文古籍的编目登录,到2005年11月,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条目2550条,其中讲唱类250条。2006年到2008年,王继超还先后到威宁、赫章两县的一些乡镇作补充编目登录,到2009年6月,还增加了一些古籍条目和270余条讲唱类条目,讲唱类条目计560余条。这次所进行的彝文古籍编目历时十余年,由王继超对2900余条条目进行统一修改,相当一部分条目的内容提要甚至于作了重写,熊梅同志始终协助王继超工作,参与修改、打印、归类所收到的条目,使《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一二》得以完成。我们在先前作过《彝文典籍目录.贵州卷》基础上,再次对贵州省的彝文古籍文献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阅读整理、从内容的分类上,按全国统一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彝文古籍文献同十六个大类都能挂上号,但为便于操作,根据彝文文献自身的特点,我们将所登目古籍按其实际情况,分为甲编写本十四个类,一、丧祭习俗类:1、丧祭献祭;2、丧祭禳解消灾3、丧祭主体仪式;4、丧祭指路。二、祭祀祖宗类。三、祭祀与崇拜神祗类。四、祈福消灾类。五、历史谱牒类。六、摩史丧礼文献类。七、摩史婚礼艺文类。八、天文历法类。九、教育文献类。十、彝文长诗与歌词。十一、军事文献类。十二、翻译与故事类。十三、占算预测类:1、测算日期;2、命运预测;3、占算疾病;4、占算死亡类;5、占看鸡卦(股骨);6、占看猪膀;7、占看竹卦;8、占算凶兆;9、占算失物;10、占梦。十四、其它类。《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毕节地区)》还登录了80余条碑刻铭文类。560余条讲唱类也分做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三个类别。
(来源:王继超 单位: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