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西昌:酷爱洞经古乐的人们

2456 0
发表于 2010-12-11 10:21: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家族式的洞经传承人
  10月24日,星期天,邛海边的小花山农家乐里飘出阵阵丝竹琴瑟之声,悦耳动人。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总团的队员们身着红色演出服,正在排练演奏洞经古乐。

  他们演奏的乐器多达几十种,第一排正中是扬琴,右边是古筝,后面还有潇、笛子、笙、二胡、板胡、三弦、阮、挡子、勾锣、木鱼、梆子、大钹、小鼓、手鼓等。

  在众多的队员中,有一位老年人最引人注目,他鹤颜皓首,手拿麦克风,专心致志地唱着。他叫韩定生,西昌市川兴镇人,今年已经76岁了,是西昌洞经古乐的传承人,也是“孝忠园”的领腔声,业内都称他的善名“韩永仙”。

  韩定生的父亲、幺爸和爷爷都曾学习和演奏洞经音乐,这种音乐流派在他们家已经家族式地传承上百年历史。当初,韩定生的爷爷韩平初曾跟随师兄盐源人周保正一同在云南丽江宁蒗县白族坝学习洞经弹演,后传于韩定生的父亲韩帮华和其幺爸韩帮伟。

  韩定生9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洞经音乐,包括经文诵读、唱腔、弓弦、打击乐,以及弹演文昌大洞仙经等。他会拉二胡,精通各种打击乐器,14岁便成为领腔生开始独立登台演出。之后在西昌瑶山莲花寺、小庙天王山、西乡株木树、西溪大庙山、大兴宝泰寺等地传经,有数10人先后跟随他学习过洞经音乐的演奏。

  韩定生虽然出生农民家庭,但他也读过书,他于1955年毕业于西昌中学,任过农业合作社会计,后又任原西昌县川兴公社会计辅导站站长,后在礼州的黑沙河蚕桑场当会计,直至退休。

  如今,西昌的洞经传承人在世的只剩他和太和镇的尹洪福了,他们都是70多岁的老人啦。

  一大群热爱音乐的农民

  2008年7月6日,经西昌市政府批准,西昌市邛都洞经古乐团正式成立,除总团外,在今西昌川兴、高枧、太和、马道、经久、小庙、西溪、礼州、西乡、佑君等各个乡镇还有10余个分团,总计约有1100多人在弹演洞经音乐。

  据邛都洞经古乐团总团负责资料整理的宋敦锐老人介绍,学习洞经演奏的大多都是各乡镇的农民。总团共有36人,他们当中就有一半都是农民,还有许多退休老人以及少数在职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洞经音乐的喜爱和学习。

  西昌邛都洞经古乐团的副团长宋兴福,62岁,退休以前是小学高级教师,在团里就属他的学历最高,是大专。他会演奏大提琴,还会拉二胡和吹笛子。

  杨树华在团里负责扬琴演奏,是川兴镇的农民,58岁了,非常喜欢音乐,除了演奏扬琴外他还会拉二胡。因为团里的经费不够,他用的扬琴是自己出1800多元买的。杨树华说:“我从小就喜欢音乐,10多年以前我就自学扬琴演奏,还自己做了一把小扬琴。”

  田斌,西昌市科技局的驾驶员,因为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洞经古乐,他非常喜欢,自己掏钱购买了笙来学习演奏。

  陈心余,西昌市建筑公司的退休工人,也在团里任副团长,是韩定生的女弟子,跟着韩定生学习唱腔和木鱼演奏。

  就是这样一群人,凭着自己的喜好,弹演着在建昌(西昌)这块土地上流传了数百年的古音乐形式。

  流传在边缘地带的音乐

  邛都洞经古乐起源于东汉时期邛都阑线(今越西县)金马山人张亚子所著《文昌大洞仙经》,是随《文昌大洞仙经》的诵唱而伴奏的一种以鼓为号,管弦合奏的综合音乐形式,因此也称洞经音乐。后又融合了宫廷乐和江南丝竹乐的特征。

  邛都洞经古乐由“经”和“乐”组成,既是诵念经文,又是音乐演奏,是经与乐的融合。它有《桂枝香》、《诗章腔》、《始字歌》等腔曲(词牌)48曲,108首,多为七言四句和五言八句的形式,科仪经文200卷,谈演完整套的“洞经”得需要5到7天。

  和西洋乐不同,邛都洞经古乐使用的曲调为工尺谱,仅有“哆、来、咪、索、啦”5个音阶。它以谈、诵、唱、念的方式伴奏不同的经文。谈演时领腔生高诵经文,由管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听之犹如山泉流水,素浪清漪,顿有洗涤尘埃之感。

  邛都洞经古乐与云南丽江、大理等地的纳西古乐同承一脉,不同的是纳西古乐仅由女子古乐演奏。

  演唱洞经古乐的组织称为“园”,韩定生是“孝忠园”的领腔生,领腔生在谈演洞经音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韵腔及器乐必须跟随“领腔生”,“领腔生”根据不同的科仪,掌控整个谈演过程。

  这些都需要经验和灵性,不能以程序指引,也不可能全部以文本的方式传承,所以洞经的传授历来都是“口传心授”,一旦离开“口传”,洞经将变成“天书”。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外来文明的进入,审美方式的改变,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洞经古乐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它已经逐步失去了主流地位,成为流传在边缘地带的音乐,并濒临失传的危险。

  渴望得到传承与发展

  邛都洞经古乐团大多由农民和退休老年人组成,每人每年要交100元会费作为活动经费。乐团平日里也会参加一些商业演出,每次约能赚800或1000元出场费,都用于集体的活动经费。

  即便如此,乐团的经费仍然紧张。每周日在农家乐聚会后吃顿午餐,标准是每人15元,队员自己出5元,乐队出10元。一些演奏的乐器也是自己出一半的钱,乐队出一半的钱。演出服装则是乐队出100元,其余的自己出。

  11月20日,该团前往云南丽江、大理等地,和当地的丽江古乐团一起交流切磋技艺,行程7-10天,团费自理。虽然都是自费,但全团36人积极响应,都愿意前往。

  被凉山州文化局专门被抽调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游小军说:“西昌的洞经古乐也渴望交流和发展,但他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传承问题。洞经古乐团的队员平均年龄偏大,礼州分会的平均年龄都达到70岁了,建昌洞经可谓是后继无人。”

  韩定生老人说:“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世代谈演洞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我的儿女都不再谈演洞经了。”韩定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做保安,女儿嫁在农村。

  宋敦锐说,我们已经整理了许多关于建昌洞经音乐的资料,2008年向西昌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成功,2009年又向州文化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获得成功,今年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想让全世界都认识建昌洞经,让所有喜爱它的人都参与到它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