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远古文明符号惊现嘉州 “扎布”与三星堆文明惊人相似
彝族毕摩在编草偶、诵经
3月30日,乐山乐水的嘉州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由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乐山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及市民委联合主办,市文化馆和马边教育文体局共同承办的“彝人活态记忆”在市文化馆一号展厅隆重展出。本次展览是首次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系统再现了彝人的活态记忆。市委常委、市民族工委书记、市纪委书记赵田应邀出席开展仪式并参观了展览。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让市民啧啧称赞,大饱了眼福。
9时30分,开展仪式前,身着盛装的彝族毕摩盘腿坐在红地毯上,手持经书和法铃,口诵经文,用草与绳编扎“热布”(草偶),用火烧羊骨占卜,向乐山市民展示了神秘的毕摩文化。据悉,毕摩念诵经文作毕,有呼风唤雨、起死回生之功,烧骨占卜能预测吉凶祸福。
10时,市文化馆新闻出版局局长薛刚主持举行开展仪式。市人大原党组书记、副主任张海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天毅,市人大常委、民族工委副主任字少儒,市政协民宗外事委主任鲁一正,市文联主席张亨山,省非遗中心主任陈春桦等领导出席开展仪式。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远强致辞,市民委副主任英热讲话,赵田书记宣布开展。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幕的是用投影仪表现出来的、直观形象的彝族大型祭祀祭祖活动场景,左方是用上千树枝插成的“古瓦”(扦插),右方是50多个“扎布”(泥偶)和25个“热布”(草偶),四周是100幅彝族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国画。栩栩如生的国画、仪态万千的草偶泥偶和神秘无穷的扦插,深深吸引了蜂拥而至的市民。
彝族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国画
“国画”:浓缩的经典故事
在展厅四周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关于彝族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图画。据了解,该县已收集了105个彝族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人物,此次展出的是马边籍峨眉山画家郑华历时2年精心创作而成的100个故事的绘画作品,其内容包括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据担任现场解说的马边文化馆副馆长蒋兴义介绍,恩铁古慈神是管理天界和地界众神的大神,他组织东西南北中五神开启了天地;支格阿鲁是让太阳白天行、月亮晚上出的大神;甘嫫阿妞是不为金银所动,不为权力所屈,争取自由爱情的忠贞女子……
用软泥捏成的“扎布”(泥偶)
“热布”:与彝文的起源不可分割
“热布”是彝族毕摩在不同祭祀场合用草、麻绳、线、竹片等编扎而成并象征民族精神信仰和神鬼崇拜习俗的草偶,其工艺独到,文化独特,记忆活态,传承特殊。在祭祀时,每个草偶都分别给予肉、食、油、毛等。祭毕,或被捆扎在树上,或扔进水沟,或置于山崖,其放置都有指定的方位和要求,从不保留。据介绍,“热布”与彝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热布”本身或其部件就是彝文字的形象。据人们猜测,古人用草编扎出各种草偶祭奠自然、崇拜神灵、敬奉祖先时,一部分逐渐演化成图谱,记载在兽骨、器皿、石头和竹片上,不断应用和规范后即成了文字。
用草编扎的“热布”(草偶)
“扎布”:与三星堆文明惊人相似
“扎布”是彝族毕摩用软泥捏成的一种代表天界的神、地界的灵、阴界的鬼的三种象征性文化符号。彝族毕摩能在各种祭仪上捏的“扎布”有120多种。展台上两列分布,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大小不一的泥偶共有50多个。有不少去过三星堆的参观者惊奇地发现,很多泥偶的形态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像别无两样,不同的只是材质不同。
用树枝扦插的“古瓦”(扦插)
“古瓦”:暗藏着奇妙玄机
“古瓦”是彝族毕摩按祭仪规定,用树枝、树杈、竹枝、竹片、鲜草扦插出的图谱或图案。马边彝族毕摩能扦插出600至800个不同的图谱。一场大型的“涅沐丛毕”祭仪(超度灵魂),需要的树枝和树杈达16000到20000多根。不同的祭仪其扦插方式各不相同。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让我大开了眼界,并产生了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彝文化的强烈愿望。”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陈晓燕同学如是说。
“彝族文化的实质是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热爱生活,崇尚英雄,亲近自然,具有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举办这次展览是希望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热爱和关心彝族文化。”马边县委宣传副部长阿洛夫基说道。
市文化馆罗萍说,感谢市委领导和市民委对本次展览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马边彝族毕摩经诵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边彝族毕摩“热布”文化和彝族毕摩扦插图谱,已列入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积极申报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内,将马边还将参加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让马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本新闻由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及本石巫果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