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黔西县彝学会成立 《水西传说》出版献礼

3552 5
发表于 2011-4-8 13:15: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据悉,贵州省黔西县彝学会将于4月23日成立,安荣祥主编的《水西传说》一书业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为黔西县彝学会的成立献上贺礼。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水西传说—文学作品选》、下册为《水西传说—彝学文选》。

照片ooQ 0023.JPG


《水西传说》由安荣祥主编,阿诺阿布执行主编,聘请禄文斌为该书的总顾问,禄绍康、王明灯、安金黎为顾问,毕节地委副书记安金黎作序。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中共贵州毕节地委副书记 安金黎 为该书作序:

追寻鹰影虎踪
   

黔西的同志们要我写一篇关于《水西传说》的序,翻了几遍书稿,内容庞杂,涉猎甚广,实难以三言两语概之,给读者一个清晰的轮廓。

但我知道,许多人听过水西传说,也传说着水西。

水西不是梦,水西是一部精彩而悲壮的历史;水西不是田园牧歌,水西是一曲悠远而高昂的交响曲;水西不是稗官野史,水西是一种文化标志。

翻过《史记•西南夷志》、《华阳国志》、《大定府志》和彝族典籍《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夜郎史传》、《爨文丛刻》等汉、彝历史书籍和著述之后,掩卷而思,历史风云便际会眼前。自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始封济济火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水西第八十五代君长安胜祖“改土归流”止, 其间,彝族阿哲部先后以蛮长、罗氏鬼主、水西安抚使、顺元路宣抚使、亦溪不薛宣慰司使、贵州宣慰使六更封号,由“群支更迭”到父子相传,世长水西长达1474年,这在人类方国政权建设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西阿哲部不仅在政权建设上卓有建树,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化。时至今日,水西政权虽然已经消失,但水西文化依然根深叶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言,政权的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失。至于历史如何研究、文化怎么传承,那是一项系统工程,留待史家、学者甄考,在此不予赘述。

通览《水西传说》一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创性。在水西地区,历来人文荟萃、骚人墨客代不乏人,但如《水西传说》这样搜罗当今以水西故地彝族作者作品为主而成诗文专集,这还是第一次。既然是首创,那就是难能可贵的,值得祝贺!

二、多元性。集子既收录了彝族作者的著述诗文,同时又吸纳了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作者的作品;作者范围既包括黔西县和整个毕节地区,同时又旁及省内外其他地区;作品既有诗歌散文,又有研究著述,容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形式多样性于一体,值得赏读。

三、现实性。文集中有许多讴歌家乡变化、农村新貌、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佳什名篇,这些作品文学形式各有不同,艺术造诣各具特色。但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最终都抒发了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的胸怀和热情,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值得称道。

四、学术性。《水西传说》中很多关于彝族历史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地方经济文化研究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许多新观点、新阐述独具慧眼,对文化继承与超越的突破、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主流与外来的交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说多元性实质上体现了包容性,倒不如说这本集子的学术价值更能体现开放性。诚如是,值得探讨。

以上几点是我对《水西传说》的初步认识,要对这样一部融地域性、民族性、专业性和形式多样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更需要付出一定心血和精力,才会取得满意效果。

前面说到水西是一部历史、是一只交响曲、是一种文化标志,可以说,《水西传说》在这方面的探索算是一个良好开端。我相信,今后水西地区乃至更广的黔西北在文学创作与探索上一定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根脉,唱响文明和谐之歌,我们的文艺殿堂将会开出无比绚丽娇艳之花,结出更加灿烂丰硕之果。是为序。

2010年9月


评论5

lakers42 发表于 2011-4-8 14:13:07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aoshunlian 发表于 2011-4-8 17:20:37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杨恩鉴 发表于 2011-4-24 10:47:32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1-4-24 14:35:36 | 查看全部
回复 杨恩鉴 的帖子

市场上可能没有卖啊。
杨恩鉴 发表于 2011-6-11 16:48:06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