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政策对老百姓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娱乐的追求也在大幅度的上升,我们彝族同胞也不另外,追求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文化产业理解不断的加深!需求我们民族的电影有好的发展、、、、、、、 最近看了很多彝族的小成本电影,感觉实在不好。拿在这里随便谈谈,大家也可以来讨论下。(再声明:我热爱自己的民族,能够看到优秀的彝族电影也是我的梦想。)
这几年来,政府部门和一些商业机构为了开发旅游或者搞所谓的“文化产业”支持了一些小成本的彝族电影拍摄和发行。广大彝人自然都高兴,我也觉得很有趣,然而看了几部,便觉得彝族电影发展的艰难,绝非一朝一夕。台词不好,摄影不好,关键是主题还有导演的问题。说句实话,除了有一定的搞笑点,基本上无可取之处。我了解同胞们想迅速光大彝族电影的心情,然而须知一个民族的影像财富不是这么随便搞搞就能说是拥有了文化本钱的。看了电影,大家又抱着本民族电影,无论好坏,一概支持的态度。然而你要知道,正是因为大家都持这个态度,他们才不会进步。
我想,作为观众,看电影是需要批判精神的,这样才能促成片子质量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支持本民族电影!
比如我看的一部片子叫奴隶,这个电影姑且不说硬件太差,光是角色刻画的也太烂了。完全就是脸谱化的奴隶主。明显就是受汉人革命电影影响太大了。整部电影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奴隶主在痛打奴隶!可能导演是想响应党的号召,表现翻身奴隶幸福生活,旧社会的丑陋吧。但是过去真正的彝族奴隶主是这样的吗?编剧导演自己去深入了解下,解放前彝族奴隶同彝族奴隶主之间关系是很微妙的,有一种亲人、主仆、战友多方面的感情。彝人生性好面子,哪个奴隶主亏待了自己的奴隶是会被其他奴隶主瞧不起的。阶级问题并不是彝族旧社会的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打冤家和打汉人。所以彝族奴隶主都会对奴隶好,这样才留得住他们。主仆关系其实较为和谐,而主要欺压和被欺压的对象是汉人和本家支的冤家。这导演想当然的就拍,虽然曾经的奴隶人口众多,占彝族绝大多人数,但是这也深深地伤害了昔日为奴隶主而如今依旧健在的善良老人们的感情。
主题实在山寨,情节极其粗糙。
然后就是成本太小,不是说成本小就不好,但也不应该小到这种程度。极大地丑化了以前彝人的形象,比如,土司的房子也是随便在乡上找个民房就拍了。让不明真相的外族同胞惊讶不已,认为彝族旧社会就算是牛逼的人也就这样。让人很尴尬。
我认为,当你真的要发扬光大一种文化时,一定要有能力再搞,盲目地拍很多烂片,只会让你的民族名片被人误解。有朝一日,你能拍出好东西,别人却已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始终看你不爽。
所以说希望小成本烂片少一点,酝酿这出几部真正能让我们找到彝族文化内涵的好片子!彝族电影的进步就是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了再拍,不要因为地方政府赞助了,搞宣传,有资金,就随便就乱搞了。不策划而走一步是一步,这样只会扼杀彝族电影的未来,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如果抱着无论如何都要顶的观点去看的话,彝族电影必然会固步自封,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彝族青年,我期待彝族电影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