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地方新闻] 双语教育教学大有希望

2600 0
发表于 2011-4-30 19:58: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为了使“双语(汉语、彝语)”更适合地方教育特色,双语教育教学应坚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转变观念,集中学习为基本原则。新世纪发挥新导向作用,加强新课程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质量,课改应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彝文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遗产之一,现在已经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于1978年成为一门地方彝文学科课程。解决好“彝文”教育教学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双语”教育教学问题作为彝族地区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农村义务教育建设的新局面。使双语教学走向正轨化教学,并逐步完善。1988年全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了多次以彝汉双语辅导为主的教育教学,双语教学迅速发展,明显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去调查、摸索、探讨、实验、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培养出更多彝族地区双语骨干教师。
       经四川省教育厅和凉山州教育局相关行政部门领导批准,凉山彝族地区开设了彝语文课程。彝文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种语言文字,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之后,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各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外语言文字,所以彝语文教育教学也能够培养人们的正确认识:
       第一,   教学认真。广大双语教育从备课到课堂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效果,都能够一环扣一环,一节课比一节课更加努力工作,教师上课,精力充沛,语言生动,用词准确,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彝文知识的传授。
       第二,   教师教与学生学紧密配合。教与学是教学的两个方面,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教与学相互作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处理教材十分恰当,把教与学处理的十分的和谐,既注意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严格遵守双语教学的规律。彝语文教材没有教案,没有教师用书,但彝语文教师认真参考汉语文的教案和教师用书翻译成彝文讲述给学生,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能力,彝文教学必须抓好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第三,   教学中注意处理双语教学相互参透的关系。两种语言文字同时进行传授与接受,是关系到能否提高彝族学生教育质量的问题。不论教师讲课还是听课,应使用彝汉双语两种语言且注意两种文字互换处理,讲彝文还需要讲汉语文的现象。一般根据当地彝族学生实际情况来教学,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适当地选用词语的翻译、比较、反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掌握新的知识,新的词语,新的创造等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能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四,注意了解教学方法的改革。大部分优秀教师都注意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学习了不少的汉语文教学经验,教学上有很大的进步,在教学中使用了启发思维和发散思维来进行语言训练。双语教学中彝语文的主要是集中识字。提前读写课文是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彝语文识字集中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学完819个生字,再加上词高调合计彝文有1165个字,才进行了解课文,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是怎么分,课文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是什么?总结课文,讲述清楚。
       第五,注意这样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从古往今,在长期研究彝文传授教学中,教师逐步探索中小学彝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最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双语教学工作,广大彝文专家和彝文教师不断的研究,从多年刻苦钻研教学实践工作中,逐步获得有效可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双语教学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精神素养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地培养、分析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双语教师从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能够充分认识提高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即必须用自己的母语教学,不断提高广大民族地区的民族素质和社会效益。
       双语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工具。从它的社会职能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工具,有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形势。从结构来看,语言工具是整套符号结构系统,学习语言文字掌握听、说、识、读、写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这一符号结构系统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是语言文字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东西,语言是离不开嘴,瞬间即逝,它受着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因此,人类在长期的刻苦钻研实践过程中,人类逐步发现了用形式的符号,有符号才能打破这种限制从而更好的交流,那就产生了远古时期的文字。随着文字的运用,就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描绘出来,从而使古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流传至今。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一书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系统领域三种领域,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与评价水平,为了教师研究双语教育教学任务,观察双语过程,分析双语教育活动,评价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框架。1981年,他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长期以来个别双语教育和集体双语教育之间的矛盾。**教育学家布鲁纳于1963年发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的思想,为了编制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研究“双语现象”大有希望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就在于如何使用双语教育教学能够在教育领域内发挥其作用。资本主义国家“人权运动”的举起,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取得了平等地位,以及消除劳动人民忧郁语言障碍而产生的“教育危机”的呼声增高语言文字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解决双语教育问题。由双语现象已到双语教学实现,这是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语言来讲,有了民族(人类)才能有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才能发展整个民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研究双语教学两种语言文字在长期接触中如何相互影响;从社会方面来讲,则要研究两种语言在同一社会内部各自作用,应有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究竟选择哪一种语言作为教学中的用语是极其重要的。
       在彝族地区,仅学习汉语文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双语教育教学才能推进各民族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所以,双语教育教学是最基本的一名学科课程。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全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没有语言文字,只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其中彝族、藏族、蒙古族、傣族,朝鲜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24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对边远少数民族学生刚刚入学来说,如果不解决自己各民族母语来教育教学,那广大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各民族自己教育教学质量,必然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在那里绝大多数彝族学生不懂汉话,一般不用汉语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而是使用彝语,因此,学生学习汉语只能通过边学边记。一般来说,中小学毕业生说汉话吞吞吐吐,一知半解听不懂,更谈不上用文字来表达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事实告诉人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适当选用双语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才能实现人类的梦想,组织培养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小学起抓好,提高社会、家长、学生对双语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正确认识了解双语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深刻领悟,才能拉动彝汉双语教育教学发展,达到佳效果的。
       双语教育教学是国家,民族,家庭,孩子的希望,也是对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信息的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双语教育教学不止是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为了提高民族教育教学。目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于“三低”和“三好”的特点。三低就是学生的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升学率低;三好就是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教学期间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长期历史发展实践研究证明,民族地区应用双语教育教学效率高,效果好。所以,对彝族地区彝族学生入学开始必须重视使用彝汉双语教育教学以适应环境。应用母语来教育和教学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补偿教育扫除民族文盲,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彝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开设彝语文课是他们进一步理解学习汉语文和其他语言学科的重要措施,克服了彝族学生接触统编教材难度的问题,减少了学生学习上的负担,有利于发展全民族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实现汉语文为主同时开设彝语文教学的体制,汉语文是主科之一属于第二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两手抓,一手抓彝文,一手抓汉文,不要因为学生汉语文水平低,或不懂汉话,就只抓好彝语文教育教学,那样学生的汉语水平得不到提高,也就是达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教师教书不能放松,学生学习也不能放弃,抓好汉语文知识过程,也就是汉语教学质量逐步上升的过程。刚刚开始学习是通过母语进行的,直接使用汉语去教学会学生的思维缓下来,难度也**了,学生接受起来也很吃力。并且随着年级逐年上升,学生学习负担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应把彝汉双语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彝汉双语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字有共同的特点,彝文和汉文也是有笔画组成的,有最基本的偏旁部首和笔画结构。彝文和汉文都有语法,语法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六种语素。彝汉双语的语法大相径庭,彝语文的语法位置谓语位于宾语之后,结构为:主——宾——谓。比如汉语中说:“我看了书”,彝语文中则说:“我书看了”。掌握了语句之间的基本规律,学习也就轻松了许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不分性别、 民族、 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在于能否真正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如果民族语言文字得不到重视和发展,这个民族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现实状况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其中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不清楚,教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社会上忽视民族教育,歧视民族语言文字去教学,歧视民族语文教师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在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当今矛盾集中表现在民族教育教学上,就是具有工具性的这样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开设,有的主张起始年级只开设汉语文课,有的主张彝汉双语同时起步,不管何种主张,都是关键于“双语”教学的问题,即本民族母语和汉语关系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彼此之间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民族地区的学生,刚开始不懂汉话,学生想要请教汉族教师问题都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结果出现了“两难”的问题,即教师的教书难,学生的学习难,永远不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安置岗位的时候,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彝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用本民族母语进行教学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如何进一步发挥自己母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哪个年级进行教学效果最佳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反思、总结,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比较统一的计划,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形成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体系,才有利于指导,有利于研究和提高发展教育教学。为什么彝族学生刚刚入学就放弃本民族的母语,而单纯学习一点也不懂的汉语文?当然没有汉语文语言环境影响,民族学生在学习上会有许许多多方面的困难,所以双语教育教学的使用,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这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考考虑下几点:
       第一,学习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里负担。人总是先会听语言,后慢慢学会说话,然后开始逐渐学会语言文字。
       第二,学生心理想到学而无用,学而无趣。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对学习材料的简单回忆到学习材料的评价,把分为几类:知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六种因素。为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乐观中最主要的手段。
       第三, 阻碍智力的发展。由于无法学好汉语文,本民族语言也得不到发展,更不能发挥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相互促进的作用。彝族孩子应该及早知道的东西,反而由于汉语障碍而受阻,甚至造成感情波动,在教学中起负迁移的作用,所以,按质按量完成教学计划,孩子们智力从负迁移转化到正迁移,智力开发培养成一定的升华。
       课程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特色教育教学。”等。国务院对学校课程的规定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对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改革对课程的统一设置和管理,将课程设置的权力在适度条件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有了决策权。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合山区民族地区用双语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凉山彝族学生进的来,留的住,学的好的问题,同时为今后规划双语教学和长期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色的“双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提高全民族素质同时着力构建双语教学的体系,为现实国家、社会、家长、孩子的希望打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吉好依合
邮编:645262
地址:四川宜宾筠连蒿坝中学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彝人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