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悠悠送亲路
张菊兰
在我的记忆中,彝乡的山路曲曲弯弯、悠悠长长,在翠绿的大山中弯来绕去,如手把心上细细的血脉。特别是彝家送亲的山路,更弯,更曲,更悠长。
记得大二那年的寒假,村里一个姐妹出嫁,请我和另外一个姑娘参与送亲。彝家的风俗,娶亲的一般是六人或八人,都是清一色的男子;送亲人数可以和娶亲的人数相同,也可多两人,需要一个或两个姑娘和新娘做伴。我有幸亲身送了一次亲。
那一天,天气出奇的好。冬日的阳光暖洋洋的笼罩在彝寨,《哭嫁歌》的余音还在小院里缭绕,“贤冒醋”已经背着哭得泪人一般的新娘,跨出了门槛。随即娶亲的送亲的蜂拥着,追着出门,后边是一片人海。尤其是我们两个姑娘伴,必须紧跟新娘,随时准备为新娘整理弄乱的服饰,关注新娘的一举一动。小河悠悠缓缓地流着,乡亲们恋恋不舍地伫立在河这岸,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着新娘。“贤冒醋”背着新娘一步步小心翼翼地从河里的垫脚石上踩过,一步步踩着我们的担忧。终于过完河了,新娘得上马啦!娶亲的从马背上取下花毡子铺在地上(彝家的风俗:出嫁这天,新娘从出自家门到进男方家门前,脚是不能落地的),“贤冒醋”把新娘放在花毡上站稳,然后再轻轻地把新娘抱上马背。上马时,“贤冒醋”总会对新娘说:“这马性子烈,踢不得哦!”因为依照彝家风俗,新娘上马时要踢几次马,表示自己不愿意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这时候如果马发起脾气,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踢的过程中,“贤冒醋”抱不住新娘,新娘就会摔跤,也很危险。我们得叮嘱新娘不要过火,意思意思就行,不要出洋相。
曲曲弯弯,悠悠长长,一行人在山路上弯来扭去。马铃铛摇动万花筒,呈现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逶迤的山脉蛇一样蜿蜒,层叠的峰峦玉一样青翠,婀娜的山茶花火一样绚丽……马背上新娘红色的嫁衣,艳得叫人无言以对,美得让人想哭想笑。几声脆生生的鸟鸣裹着笑声,回荡在山涧,寂寞的山林一下子生动起来。抬头一望,背着嫁妆的几个娶亲者,等不得行走的人马,早已跑到前面去了。他们跑一段,息一会,自得其乐。拉马的小伙笑了笑,还是压着马头悠悠缓缓地走。“贤冒醋”抹着锅烟墨的脸在冬阳下滚动着成串的汗珠,却腾不出手来揩一把。他得双手扶着新娘,即使被荆棘挂破了手,扯破了裤管,也不能松手,以免在陡峭的山路上出意外。我们两个姑娘伴,空着手跟着新娘,也累得气喘吁吁,热汗淋漓。那匹送亲的马,莫名其妙似地一个劲往回望,极不情愿地跟着主人走。
一坡又一坡,一箐又一箐,实在崎岖难行之处,还得绕道走。曲曲弯弯的山路,被大家走得更加悠长。三四个小时的山路,往往要走出五六个小时。实在累得够戗,幸好已经走了一半路,该到吃晌午饭的时候了(彝家风俗,新娘娶到半路,必须吃一顿晌午)。找一块靠近溪水的树阴下,从松树上擒下绿茵茵的松毛铺在地上,把新娘安顿在花毡子坐好。然后从背篮里拿出饭菜,摆在松毛上,从酒壶里倒出清幽幽的小锅酒。人们围成一圈,在松毛上盘腿而坐,准备吃晌午饭。请慢,第一杯酒得敬山神土地。媒人端着酒杯,嘴里念念有词,边念边把酒洒在树下,祈求山神和土地神,保佑大家平安吉祥。敬完神灵,轮到自己了。可吃饭动筷的不多,只见酒杯一圈圈地在转。转出欢声,转出笑语。娶亲和送亲的双方又开始了他们的嘴仗——“斋走”(彝语,是一种相互揶揄逗趣的咏唱艺术形式,对唱时句子简洁,内容丰富,对答迅速巧妙)。”娶亲的在笑,送亲的也在笑。我们两个姑娘伴也禁不住笑,只有新娘悄无声息。那一天,新娘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笑的。欢声笑语中,男人们有五分酒醉,有十分心醉。溪水声更加羞涩,“鸟鸣山更幽”,太阳却不等人,东张西望地往西边挪。虽说彝家风俗,太阳落才能进门,但也不能太晚。只好收起笑声,继续赶路。
来到新郎家大门口时,大门口青松毛地上挤满了人,人们的目光中露出等待的焦急。两个彝家男人一左一右站在大门旁,一人拎着酒壶,一人抱着碗,准备给娶亲送亲的敬酒。量大的喝一碗,量小的喝一口。管你会喝不会喝,也要喝。新娘下马,得由女方的舅舅或兄弟背着进屋。新娘先进堂屋,在供桌前磕过头,再由新郎家的长辈给新娘取个新名,最后才进新房里。娶亲的人到新郎家后,新郎得赶紧打水给他们洗脸。脸上的汗味锅烟墨味一股脑儿洗下,新郎的父亲再把黑烟子水洒在家里的柱子上,以示家里永远沾着喜气,永远吉祥如意。娶亲者也显然以“功臣”自居,呼来唤去,把帮忙的人使得团团转。其实他们是怕帮忙的对送亲者照顾不周,丢他们的脸。送亲者是理所当然的贵客,被男方邀请坐在堂屋正中间,娶亲的在两侧陪伴,一举一动都有人关照。新婚之夜,彝家新娘由女伴陪睡,与新郎不同房。我们两个姑娘伴,只能在耳房里陪着新娘,侧耳谛听外面的热闹。堂屋里热闹非凡,说笑声唱调声不绝于耳。直到五更,人声渐渐稀疏,我们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午饭后,我们喝过男方的送别酒,告别了泪流满面的新娘,百感交集地往回赶。虽然是回家,但没有回家的喜悦。心情还是怅怅的,脑子里老是回放着和新娘告别的情形。路上的鸟鸣也仿佛在呜咽,山花也毫不色彩。那路显得越番的难走,曲曲弯弯,悠悠长长,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云南禄劝屏山镇中学(651500)张菊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