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张菊兰:撵雀的日子

1795 0
发表于 2011-5-26 20:24: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撵雀的日子

张菊兰


作为山里彝家的孩子,从小与农事纠缠,喜怒哀乐都与农事有关。可在我的印象中,孩提时最愉快最有趣的劳动就是撵雀。

秋高气爽,稻谷将熟未熟,黄灿灿的稻田像一瓤一瓤的桔瓣,爬满了山坡。秋风徐徐,稻浪迎坡翻滚,翻卷出一阵阵馨香,常引来一群群馋嘴的麻雀,撵雀便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日常工作。孩子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雨天遮雨,晴天躲凉),站在自家的稻田旁,“嘟”、“嘀”地吆喝着,中气十足,毫不马虎。一坡的稻浪,一坡的吆喝。那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构成一曲曲优美的田园交响曲,回荡在长长的山箐里,余音不绝。馋嘴的麻雀躲在河边的刺丛间,远远的张望着,唧唧喳喳地喧闹着,即使垂涎三尺,也不敢轻举妄动。实在按捺不住,就大着胆子成群结队地飞到孩子们头顶,盘旋叫嚷一阵,又无可奈何地飞走,像故意和孩子们逗乐。有时干脆落在田边地角的稻草人上,啄它身上的破蓑衣烂草帽。惹得孩子们动怒,拉起弹弓,麻雀才悻悻地飞走。

孩子们不会忘记大人的叮嘱,大多数时间都能终于职守。他们如保卫家乡的哨兵,拿着弹弓在田头或站或走,紧盯着自家的稻田。眼睛酸了也得看,嗓子哑了也得喊。但孩子们天**玩,有时大半天不见麻雀的踪影,便粗心大意,玩忽职守。吆喝着,吆喝着,几个凑拢来,玩那永远也不会腻烦的游戏。没有道具,但玩法很多:抓石子、斗草筋、编手镯、种太阳等等。早晨太阳刚升起,草尖上每滴露珠就像一个小太阳,晶莹剔透,吸引小孩的眼球。孩子们想把美丽留住,于是他们轻轻摇落露珠,小太阳随着草籽种进泥土。孩子们说那是种太阳,草籽发芽,太阳也就发芽了。他们相信,太阳树长大,一定会结出太阳。啊,种太阳!中午,日头像熟透了的西红柿,露出红红的一层皮儿,孩子们懒洋洋地躺在蓑衣上,用熟透了的草筋编手镯。又白又韧的草筋在孩子手里舞蹈,翻飞出漂亮的圆圈。比比谁的速度快,谁的手艺巧。赢的得到一轮轮赞叹的眼波,输的额头上弹两下手指。输的赢的都在笑,笑声如石上流水,清脆响亮。瞅准孩子们玩入迷,一群麻雀飞来,像一块柔柔的灰纱,摆几摆,飘落而下,站在谷树上贪婪地啄谷子。谷树承受不住负荷,摇摇晃晃地支撑着,轻轻地呻吟着,似乎在向主人呼救。孩子们猛然警觉,跃起吆喝。“噗”的一声,那麻雀唧唧喳喳飞向对面的山林,像一团雾,飘走了。谁家的谷子被麻雀啄了,小主人总会阴沉着小脸。心疼谷子不说,最担心的是被大人骂。同伴们不但不同情,反而故意调侃,说:“这叫知恩图报。别太小气!”孩子们都听老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说粮种是麻雀带给人们的。他们倒会活学活用。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轮到自己头上试试。

风水轮流转,麻雀也有眼水。有一天午后,太阳倦倦地挂在天空,孩子们也懒懒地站在地头。不知不觉,又走到一起抓子,决心一赌输赢。输的去转着撵雀,赢的可以睡觉。正在紧张地鏖战,突然一声男人的吆喝刺凌凌的破空而来,一群麻雀铺天盖地从孩子们头上掠过。孩子们惊慌失措地作鸟兽散,飞也似的奔向自家的稻田。只见九英的父亲指着她的鼻子骂“这么大的姑娘简直不象样!姑娘们闲死,麻雀们胀死!……”在撵雀的孩子中,九英年长岁把,平时调侃别人是最厉害的。此时此刻,她涨红了脸,闷葫芦似的吭不得声。没等骂完,几个男孩子“哗”的一阵大笑,像沸水涨开了锅。九英的父亲张着嘴,莫名其妙地望着大家,突然醒悟到什么似的,怏怏地走了。那些调皮的男孩,好不容易抓着九英的小辫,怎肯放过。从那以后,只要一见九英,总是一遍遍齐声朗诵九英父亲的话——“姑娘们闲死,麻雀们胀死!”弄得九英哭笑不得,再也不敢调侃别人。

后来我离家求学,大学毕业后又在县城工作,再也没机会回家撵雀了。可麻雀那调皮的身影,像一幅美妙的画,总在眼前浮现;那唧唧喳喳的叫声,似一支动听的民歌,总在耳边萦绕;孩子时撵雀的日子,像一部精彩的影视剧,总在头脑里回放;……什么时候,才能再去撵雀呢?

机会是人创造的。工作后十年的一个初秋,我特意找一个日子回家,想再去回味一下撵雀的情形。话刚出口,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说:“这几年连麻雀的影子都找不着了,还撵什么雀?”我惊诧至极,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而问侄女,侄女答:“麻雀?我见过。我们小学课本上有图片。”

课本上有图片?难道连山里的孩子,也只能从课本上认识麻雀?这不是强烈的讽刺吗?那顽皮可爱的麻雀上哪儿去了呢?无雀可撵的日子,该多么单调呀!我的可怜的侄男侄女们,你们再也不可能体会到撵雀的乐趣了。你们是得到很多,但失去的也很多!
无雀可撵!


昆明禄劝屏山镇中学(65150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