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历史] 彝族“六祖分支”的历史

9130 10
发表于 2011-6-3 16:55: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蒋益文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54.png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不同的民族在西南大地碰撞、融合,形成了彝族等多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史也由此书写。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通。六祖分支发生在昭通,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往事越千年,彝族形成与发展的简单梳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的自称。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迁移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嶲夷青羌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迁移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百濮、百越两大古老族群。古羌人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了百濮、百越创造的南方文化。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僰人,有时则以僰、濮并列。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及其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土家、藏、彝、纳西、白、哈尼、傈僳、普米、景颇、拉祜、基诺等民族为兄弟民族。
隋唐以后,彝族先民中出现了乌蛮白蛮的分化。乌蛮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路进攻云南,经由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彝族各部形成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体,大家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部落首领的争取工作,形成了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年至1287年,元朝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统治的276年间,地跨川滇黔3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连成一片,相互支援。各地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全体社会成员按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严格的血缘关系被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5个等级。其中兹莫、诺合是统治者,曲诺、阿加、呷西是被统治者。彝语称被占有者节伙,因此,也可将曲诺、阿加、呷西统称为节伙,而将等级划分为3个。
清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彝族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遍布大西南,关于六祖分支去向的共识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确定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于川滇黔的格局。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同时也是史诗性文学作品。《指路经》产生于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流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较多的记载。
布、默后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部分地区,其中德布氏的势力在东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普安,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德施氏后裔发展成为东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回望滇东北,彝族永远的灵魂栖息地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与祖先团聚,才能保佑后世子孙,享受子孙祭奠。所以,举行送灵仪式要请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指路经》。一部《指路经》记载着一个家支从古到今的迁徙路线,《指路经》中所记录的地名、山名、河水名,都是一个家支在迁徙过程中走过或居住过的地方名称。
现存的18部《指路经》分别来自云南的路南、双柏、红河、弥勒、武定、禄劝、罗平、中甸、宁蒗,四川的普格、喜德、甘洛、美姑、盐边,贵州的大方、威宁、赫章、盘县。这18部《指路经》所指的路线,不论出发地点、迁徙路线如何不同,其终点都指向滇东北地区(除罗平篇终点待考),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通。比如,《乌蒙卷·指路篇》说:到了这地方,德布卸马鞍,德施把马歇,古侯作小憩。
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郊十余公里处,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这里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旧钵,凡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开拓,好自为之;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坛水,不渴得喝三坛水
《指路经》是彝族六祖后裔迁徙的信史。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指路经》,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攻破天梯土城(今云南昭通境内)后,大肆屠杀当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经葡萄井逃往四川凉山幸存下来。历经劫难之后,他们回到故里烧一笼火,让青烟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孙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上3口祖先饮用过的泉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崇拜之情,然后离去。

此篇文写得好,基本观点与我一致,内中有些内容还应细化,如“汉至六朝”这一段中有些就应注明出处,蒙古骑兵建议改用明代军队,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用“再次力推”更准确,我也想参加讨论云南昭通鲁甸 
发表于 2012-2-9 09:25

评论10

杰克孜布Lv.9 发表于 2011-6-4 21:24:01 | 查看全部
嗯!不错!
雅姆阿松Lv.9 发表于 2011-6-29 22:40:34 | 查看全部
学习了,这类似资料多整点啊,好让彝族子孙们对先祖有个了解。
那列索卡Lv.7 发表于 2011-11-30 12:32:36 | 查看全部
到了这地方,德布卸马鞍,德施把马歇,古侯作小憩
狄鼠米口体Lv.7 发表于 2011-12-1 13:30:13 | 查看全部
好文章!值得大家学习!
、_O▏y╮SLv.1 发表于 2011-12-12 14:03:50 | 查看全部
不是说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后裔嘛?
火娃Lv.8 发表于 2012-1-7 16:15:05 | 查看全部
、_O▏y╮S 发表于 2011-12-12 14:03
不是说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后裔嘛?

彝族真不是古氐羌人之后裔。
苏月飞阳Lv.9 发表于 2012-1-7 18:20:02 | 查看全部
、_O▏y╮S 发表于 2011-12-12 14:03
不是说彝族不是古氐羌人之后裔嘛?

这篇文章很多东西都是抄来抄去的资料,只是说明六祖分支的历史资料价值,其他的没有什么意义。很多观点都是过去的,或者是错误的。
啊鲁务金龙火Lv.6 发表于 2012-12-7 22:55:04 | 查看全部
苏月飞阳 发表于 2012-1-7 18:20
这篇文章很多东西都是抄来抄去的资料,只是说明六祖分支的历史资料价值,其他的没有什么意义。很多观点都 ...

那你有正确,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吗?
桂西彝人Lv.1 发表于 2013-3-22 11:23:57 | 查看全部
现在的珍珠泉还有水吗?
俄雷拉布Lv.9 发表于 2013-4-8 00:00:17 | 查看全部
大家都看看自己民族的历史吧。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