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菊兰(彝族)
在家乡时,心情总是那么漠然。也许是年幼不谙世事,也许是天性使然。家乡的山水草木、自然风光于我,只不过是一种熟悉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离开家乡以后,不觉间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家乡林林总总的事物都变得那么可爱,那么历历在目,那么记忆犹新。尤其面对小城的喧嚣和躁动,家乡的记忆就成了抚慰我心灵的一剂良药。龙潭箐的记忆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厌的书,总是那么一遍遍,一页一页地在眼前舒展开来。这记忆就像一坛酿了很久很久的彝家米白酒,时间越久,就越香醇可口,令我欲罢不能。
有一条像鸡肠子一样清澈而细小的水流,沿着水沟,从山背后那片树林中一路浅唱低吟,欢蹦乱跳地穿过我们村后的包谷地,把整坡的包谷地割成上下两片,然后调皮地挤进一片小树林,一直向村外流去了。如果邀一两小伴溯流而上,缘着两岸的萋萋芳草,去探求水的源头,最好选一个阳光明媚的的四月的午后。那样,我们的兴致会越来越浓,心情会越来越畅快,因为有一路的清凉牵引着你,而这正是眼前你最无法抗拒的诱惑。但千万小心探身,钻过小树林,就会听到很细很脆的水流声,如彝家姑娘围腰链上的银穗叮咚。再往前行,就会看到山脚几棵围把粗的说不出名的大树遮天蔽日般矗立在面前,树阴下那块如人手搭凉棚一般的巨石下,涌出一潭亮晶晶的水。这些大树年年如是,参天耸立,日日庇护着脚下清澈见底的龙潭水、奇形怪状的石头和鲜嫩肥美的野草,即使是乱砍滥伐之风盛行的年代,也幸免于难。这还得感谢我们彝家的祖训,说龙潭边的树是不能砍的,谁砍谁的眼睛就会瞎。龙潭只有一个澡盆那么大,但周围和底部都是石头,水特别的清。当然水清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人为破坏,龙潭水是不敢轻易破坏的,彝族祖训说,不能往龙潭水里扔东西,更不能堵龙潭水,否则眼睛也会瞎。龙潭有天然的“遮凉伞”——树阴的遮罩,还有凉棚一般的“石伞”,因此水特别的凉。隔远一点看,潭里的水幽幽的,莹莹的,如一潭碧绿的翡翠;走进看,潭里的水银银的,亮亮的,连水底的石头纹路也清清楚楚。望着这样的水,就算再不渴也会忍不住喝上几气。几捧水下肚,全身清凉,周身舒泰,五脏六腑就像被清洗过一样清爽。舒舒坦坦间,坐在潭边的石头上,欣赏着从树缝中渗下来的一丝或一块或不成形状的阳光,心情和整个山箐一样明朗;听着青枝绿叶间射下的甜腻腻颤悠悠的蝉声,心情和整个山箐一般静谧;看山腰刚刚绽放还没有摆好姿势的杜鹃花,心情和花瓣一样美丽;……此时此刻,就是平时最多嘴的姑娘,也会屏声静气,尽情地调动各种感官在静静地,静静地体味大自然赋予的美。比翼双飞的鸟在你头顶上追逐、嬉戏,卖弄着它们的幸福;一对对起舞的彩蝶,在你身旁回旋,展示着它们的美丽;……这一切的一切,让天真活泼的少女之心,浮想联翩,禁不住脸红心跳。目光会随着鸟儿飞走的方向,飘得很远很远。
息够了,静足了。我们就会像几只喧闹的小麻雀,唧唧喳喳地顺着龙潭右边不到十步远的山箐去捡“羊眼珠”。 “羊眼珠”荚是从龙潭边一眼望不到顶的一棵古树上落下来的。其实这种东西准确的名称应该叫什么,可怕村里没人知道,只是它像黄豆荚形状,外面也有一层辣辣的毛毛,却有一尺多长,成熟后落在地上就会自然绽开,里面会蹦出黑黑的硬硬的比蚕豆还要大的玩意,有点像羊眼珠。因此,大家就叫它“羊眼珠”。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瞪大眼珠在石缝间、草丛里搜寻,一刻也不敢懈怠。捡多捡少没有什么关系,但姑娘们却自觉不自觉地展开竞赛。这是她们在平时的劳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捡到身上的衣兜和裤包里实在塞不下,我们才悻悻地回到龙潭边,把兜里的“羊眼珠”一古脑儿掏在石头上,看看谁的光泽好——又黑又亮,谁的个儿大,谁的数量多。赢的喜笑颜开,输的闷闷不乐。但还没完,真正的赢家还在后面呢!拿回去,谁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精巧、好看,那才稀奇呢!是制作成项链呢,还是手链,还是做算盘珠?这得看你自己的手艺了。饿了吧!还是得顺着山箐往上,钻进那片灌木林,只要小心翼翼,不被刺挂破脸,你就可以开心地摘到黑索梅。这东西熟透的时候,黑油油的,有点像蚕桑果,又酸又甜,比任何果实都要味美。吃着这样的美味,你会想起餐风饮露,高洁纯净的蝉。觉得自己也高洁起来。
临走前,你一定不会忘记跳进龙潭左边不远处的小溪里,洗一洗身上的泥土味、烟熏味、太阳味。这条小溪除掉涨水季节外,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如一条银蛇一般蜿蜒曲折地随着山势由上往下迤俪而来。到龙潭傍,聚在一个大石盆里,打几个旋,再往下蹿。石盆掩藏在树阴下,树阴掩藏在深深的箐底,你可以放心地躺在石盆里玩耍、打闹,没人会发现。灵动洁质的水淘洗我们的倦怠;婀娜多姿的绿树影漂染我们的心灵;星星点点的野花艳丽了我们的梦想;……轻轻地飘在水面上,感觉脚下躺着的是绿色的云,四周浮着的是绿色的云,头上顶着的也是绿色的云……我想驾着这一团绿色,漂浮到天尽头,浏览浏览《西游记》里的天宫。却听见小溪柔柔地软软的呢哝,仿佛青春涌动的声音,你饱蘸阳光的脸颊,山花一样鲜艳。一只小松鼠从我们身旁很快地蹦过去,跃上龙潭边的高树上,莫名其妙地向我们张望。我们这才记起自己光洁而娇嫩的少女之躯,还赤裸裸地暴露在大自然中呢。于是慌忙起身,穿好衣服,哼着彝家小调,追随西移的太阳,慢慢回家。
翻过一页又一页的日历,生活依旧,小城的喧嚣依旧,家乡的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只能留在我的记忆里。但日子越长,记忆却越鲜
明,特别是对龙潭箐的记忆,如龙潭水一般清澈明晰,如白酒一样香醇可口。颓唐时,它是我的良师,鼓励我振作精神;寂寞时,它是我的益友,抚慰我孤寂的心灵;浮躁是,它是一剂良药,医治我的病痛;……
云南禄劝屏山镇中学(邮编:651500) 张菊兰
201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