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记忆中的尝新节

1914 1
发表于 2011-7-27 14:16: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张菊兰(彝族)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春节、火把节之外,就是尝新节了。

       尝新节不是日历上一个具体的日子,而是彝家人为了迎接收获,庆祝丰收特定的日子。当月牙似的稻田一片金黄,斜坡上的包谷一畦畦成熟,地头的南瓜圆个圆个的离开瓜蒂,……村里的人们无比喜悦,撺掇着村中的大小头目,赶快确定一个具体的日子过尝新节。每年定下的日子都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我记得家乡的彝族没有过中秋的习俗,不存在和中秋节冲突。尝新节的日子越早越好,越早越能证明这个村子的稻谷成熟得早,越来证明这个村的人们勤劳。种得早收得才早呀!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吃了两个月洋芋的肚子早已按奈不住了,想打一打牙祭了。可早与不早,能早到什么时间,那全得看田里的稻谷。谷子才有那么一点黄意,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摘谷粒来,放到嘴里尝。不知尝了多少次,谷粒中的白浆才会变硬,才能确定尝新的日子。

       尝新的日子一确定,最先忙碌起来的是妇女们。她们腰间斜挎着竹篮,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排队似的走向稻田,小心翼翼地沿着窄窄的田埂,细细观察,把成熟的稻穗从谷树上一穗一穗抽出。一穗又一穗,不多一会,每个女人手上都像拿着金黄金黄的花束。黄黄的花束,红红的脸庞;狼狈逃窜的蚂蚱,嘻嘻哈哈的笑语;……花束越来越大,大到手里拿不住的时候,妇女们就会找根草把它绑起,轻轻地放进腰间的竹篮。一穗又一穗,一畦又一畦,整面斜坡上月牙似的稻田都翻遍的时候,夕阳恋恋不舍地下山了,竹篮也装满了。告别西天的云彩,把稻穗送到公房里。等待晴朗的天气,晒干,打下稻粒,分到一家一户。

       尝新节前一晚,整个村子都忙碌起来,家家舂米,户户准备,“砰砰砰砰”的多重旋律,荡漾着整个村子。深夜,人们望着珍珠似的新米,嗅着浓郁的馨香,进入梦境。梦也甜美,觉也馨香。尝新节那天,人们一早来到公房的院子里,自然分成三群。女人们挑水的挑水,煮小锅酒的煮小锅酒;男人们背柴的背柴,杀猪的杀猪;小孩们东奔西窜,打打闹闹;……满院子的热闹,满院子的繁忙,院子上空弥漫着节日的气氛。炊烟散尽,太阳的热度渐高,各家各户都围拢来,等着会记算帐,分酒分肉。猪肉按斤两,小酒用提量,都按人头分。男女老幼,人人平等。

       公房里忙完,又得在自家的厨房里忙碌。一天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整个村子被香味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该吃晚饭了。饭菜摆好,别忙着动筷!得先舀一碗喷香的米饭喂狗,让狗先尝,然后人们才可以尝新。你可别不服气!彝家人对狗的尊重是有来历的。传说很久以前彝家人不会种庄稼,只靠打猎、踩野果为生。后来,狗用尾巴从很远的地方带来几粒谷种,彝家人种出了金灿灿的稻谷。彝家人感激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和尝新时,都要先喂狗。不知怎么,我小时候一看到狗最先尝新的情形,就会想起老人尝新果的事。我们彝家有一个奇怪的风俗,果树第一次挂的果,只能老人吃。历来疼爱孙辈的老人,不敢把果子分给孩子;垂涎欲滴的孩子们,只好咽着口水干望着。因为大家都畏惧那一句“孩子吃不得”。怎么会吃不得?谁也说不清。只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谁敢破坏呢?我现在想,让老人先尝,是不是只是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激呢?就像让狗先尝新一样。因为果树第一次挂果,只有那么一两枚,如果没有这样的规矩,早就进孩子们的肚里了,哪有老人的份?彝家人的传说和风俗,一代代往下传,丰富了彝家人的生活,成就了彝家人尊老爱幼、互敬互让的传统美德。

        酒足饭饱,男人们还记挂着公房里那一桶酒汁,(那是早上煮酒时从罐底舀出的),当然更喜欢的是那份热闹。一放下筷子,他们就急三火四地凑到公房里,屁股后边还尾随着孩子。找出那几个缺了口的土碗,三个一簇,五个一群地喝起转转酒。三分酒醉,十分心醉。歌声笑声,随着醉意飘荡。孩子们在院子里躲猫猫、丢手巾。月亮笑吟吟地爬上山顶,痴痴地望着人们,脸庞也醉了酒一般的红。一桶酒汁喝完了,女人们也会陆陆续续地来到公房。拉着自家半醉半醒的男人,带着自家打着哈欠的顽童,边笑边骂地往家走。那群背时姑娘,天黑前明明在房后的松毛堆旁,又不知到哪里去了;那些短命小伙,等不得天黑就没有踪影,可能又一个晚上不会回家了。管他们呢?就让他们放松放松吧!尝新节就那么一天。尝新节一过完,庄稼就可以收获,就要忙个脚板朝天了。

       尝新节是快乐的日子,是人们迎接丰收的日子,也是人们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农忙的日子。可包场到户以后,人们都不再过尝新节了。也许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准备尝新节吧?又或许生活好了不再需要尝新节来解馋了?总之,尝新节像我们彝寨许许多多的民俗,消失在时间的流里,却留在我的记忆里。













           昆明禄劝屏山中学(651500)张菊兰

             2011-7-23

评论1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7-29 10:10:15 | 查看全部
彝人的无数个“尝新节”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美好的记忆也变成惨痛的回忆。作者“以小见大”,写一个点,放大到一个面,写记忆中的一个节日的消失,升华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消失。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