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菊兰(彝族)
童年是快乐的,等待春节的心情更快乐。
童年的生活是贫困的,因此我们更期盼春节。
我们乡下农家的孩子,总是在刚过完第一个春节后,就在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就在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在童年的记忆中,家乡是贫穷的,贫穷得不掺野菜度不到年关。但不管怎样贫穷,准备春节的氛围是非常热烈的,准备春节过程中的孩子是快乐的。
苦等苦熬了不知几个世纪,终于等到妈妈酿米白酒的土黄天了。一到土黄天,妈妈每年都要酿两罐米白酒,藏好、封严,等到春节才开封。因为过了土黄天,酿出的白酒,米饭不容易化,味道也没有土黄天酿的香甜。酿白酒,就为准备过春节拉开了序幕。这个序幕老长老长,但让我们这些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于是我们的心情越来越喜悦,期盼越来越升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的次数越来越多。
一到十冬腊月,村中娶亲嫁女的多起来,我们孩子们的快乐也到了高潮。女孩子穿着彝家花衣,成群结队地在人群中穿来梭去,像一群花蝴蝶在花丛翩跹,想得到大人们的一句“漂亮”的赞许;男孩子抢着放鞭炮,帮大人搬桌子移凳子,想要大人们一声“勤快”的表扬。在这样快乐的气氛中,孩子们常常忘记了数日子,全身心地沉浸在喜悦中;大人们人闲心不闲,边享受着快乐,边还在心里盘算着该准备的东西。可快乐过后,孩子们期盼春节的心情更加急迫了,大人们准备过节的身影也更加忙碌了。爸爸整天东奔西跑,卖鸡卖鸭,攒钱,买糖果、饼干、鞭炮、年画……妈妈忙着煮小锅酒,熬糖稀……灶洞里整天篝火熊熊,温暖无比。这时,我和弟妹们总是围着灶堂,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烤着暖暖的篝火,享受着浓浓的快乐。
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妈妈的身影更加忙碌了。她把地埂上比人还高比腰还粗的地莲花踢倒,拖回家,细细的剥,细细的撕,然后用灶灰水一煮,晾在盆子里,等春节做菜。再从地底挖出盆子般大的魔芋,用烂瓦片剐在盆子里,用灶灰水煮透,也要等到春节做菜。然后磨黄豆做豆腐,捂豆芽,……一道道的菜肴,在妈妈的手中魔术般地陈列在厨房里,静静地等待着春节。一切准备就绪,春节就要到了。最后一项准备工作是杀年猪。这是整个准备活动中最大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最热闹,最快乐的一项。彝谚说“杀煮就过年,亲戚朋友来。”彝谚说“鸟雀也有自己的年。”的确,过年时各家过各家的年。杀年猪才是一年中亲戚朋友最好的聚会时光。这时全家出动,呼朋唤友,邀亲聚戚。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按倒,杀死。大人们忙得不亦乎,有的处理杂碎,有的腌肉,有的剁肝生,有的做饭做菜……虽还没正二八经过年,但所有准备过年的菜肴都可以提前享用。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凑热闹,站在大人傍边,专门等着大人使唤。晚饭后,才是真正的快乐时光。堂屋里篝火熊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着美好时光。大家围着火塘,趁着酒兴,说笑唱调。暖洋洋的篝火,再加上几碗甜蜜蜜的米白酒,唱调的声音越来越洪亮,说笑的笑声越来越清脆。那一晚,不知道热闹到几时。反正小孩子熬不住,睡了。
我们彝家过年的习俗和汉族不同。除夕那一天,只是为大年初一做准备。“辞旧迎新”嘛!爸爸刷刷房间,扫扫房前屋后;妈妈洗洗被子,刷刷碗碟;我们晒晒鞭炮,贴贴年画。那一天,是扫尾日。要把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好让大年初一有全新的开始。我们彝家山村,除夕夜其实很平常,饭菜要做得适当,不能让它剩着,因为第二天要吃全新的菜肴。也有守岁的习俗,只不过在堂屋里点着一盏油灯,静静地听大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压岁钱的事压根没有。实在熬不住,就让油灯独自亮着,人们上床睡觉。在所有的日子中,大年初一是最快乐的。那一天小孩子要起得早,大人说大年初一起得早,一年四季才会勤快。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新衣,跟随去挑水的爸爸到水井边放鞭炮,向整个村的人们宣告自己的勤快。我们彝家的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男人兴做饭磨家务,全年磨锅磨灶劳累一年的女人们,可以舒舒坦坦地睡觉、休息。这一天真够男人们忙的,天不亮就杀鸡、做早点,然后做饭做菜。反正,全要做新的,以迎合“辞旧迎新”之意。更奇怪的习俗是,这一天不能打扫房间、院落,说才运会扫出去;女人们不能梳头、缝针线,否则一年都会命苦。小孩子分到整个春节期间的零食,鞭炮,各自找地方藏好。记得当时糖果和鞭炮都是按个数分的,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等着爸爸做饭,想早点吃完,好到楸场上玩。
大年初二,家门族类中总会有一两个出嫁的姑娘回家拜年。彝族风俗,姑娘出嫁头三年必须背猪头回家拜年(以后看自家情况而定),请家门族类一起吃,猪耳朵得拈来孝敬长辈,表示姑娘对长辈们养育之恩的报答。于是姑娘家带头请客,然后其他家又要回请。新姑爷也是大家的客人,怎能不热切招待呢?这样这家出那家进,一连好几天,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气氛中。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奇心最强,最喜欢尾随着新姑爷,让他们带我们玩耍。在大人们愁没菜招待客人的时候,小孩子却欢天喜地地东家玩,西家耍。那种快乐真的无法形容。
童年是贫困的,但也是快乐的,童年的春节更快乐!
昆明禄劝屏山镇中学(651500) 张菊兰
201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