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母 亲

1654 2
发表于 2011-8-17 10:09: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田玉华(彝族)

       前不久,家里原来那幢听父亲说年纪和我一样大的土木结构的房子被拆除,他们在以前的宅基地里修了一幢砖房。因为一来想去瞧瞧新房的风采,二来想回家看望年迈的双亲,周未,我来到我的老家阿布乃托。

       顺着那条熟悉的乡间小道,伴着晌午山寨里的袅袅炊烟,在那看似熟悉的地方,一座宽敞、高大的新房映入我的眼帘。我一边打起精神上下打量着新房,一边朝着清亮的大门走近,嘴里还习惯性地喊着“妈妈……妈妈……”,可叫了半天,无论怎样放大嗓门也没有听见母亲的回应,只好把东西放在屋檐下,在房前屋后找找看。

       找遍各处,却不见母亲踪影,哥哥家也紧锁着大门,邻居们说母亲一般很少来串门。我寻思着这时候是做饭、喂猪的时间,既便母亲去了某个地方,也该回来了呀!干脆到蔬菜地里去转转吧,没准她在那儿呢!

       于是我顺着屋后那条崎岖的山路向蔬菜地走去,还没走到那块地上,远远地就听到了“嚓…嚓…嚓…”的挖地的声音。走近一看,菜地边上放着那背了不知多少年的背篼,里面装着薅来的各类杂草异叶,母亲则在地的另一头忙碌着。她一会儿拱肩缩背地拿着铁锨挖着沙石黏土,一会儿拿起簸箕步履蹒跚地把泥沙倒进那些连着菜地的草旬子和泥塘里。

      看见我站在其后,她气喘吁吁地回头瞥我一眼说:“你回来了啊,先回去吧,我把这块地挖好,明天买些海椒苗栽上。你身体不好呀,最近怎么瘦多了……”说着,母亲就从衣兜里掏出一串钥匙向我丢过来,又从地里拾起了铁锨。母亲总是这样,从早上忙碌到深夜,只要家人不在家,她自己就热点饭随便凑合凑合。她总是不顾自己的身体,只知道向我们嘘寒问暖。这么多年来,她日出而作,月起而眠,历尽艰辛,披星戴月把我们兄妹们拉扯大,现在子女们都成家了,她仍是忙忙碌碌、勤勤恳恳。

      自我懵懵懂懂开始,母亲就没有停歇过一天,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艰苦劳作,用她的话说:只要孩子们活得好好的,活得累一点没有什么。很多次因为发病昏倒,被我们送进医院治疗,但是还没住上几天就以担心孙儿孙女们没人照顾,家里的猪、牛、鸡没人喂养为由拒绝呆在医院。年轻时,母亲整天为儿女们奔忙,老了又牵挂着孙辈们。

     其实世间人的思想、秉性、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所作的事也各有千秋,这就是所谓的人各有志吧!但是世间的母亲却都是慈和、善良、无私的,至少她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当我们静静聆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些歌时,才发现,其实母亲才是孩子的宝,这块宝是人间至爱,是无价之宝,她不仅给子女健康的生命,用甘甜的乳汁把子女抚养成人,还给他们欢声笑语,更给她们无限的温暖和慈祥的溺爱;母亲是初升的朝阳,她用暖和的阳光照映着每棵树苗,每一片嫩叶;母亲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她底下,夏日可以乘凉,冬夜可以驱寒,她是避风的港湾,躲雨的场所;母亲是溪流,子女是鱼儿,她用荡起的层层涟漪日夜抚摸着孩子的身体,用她清澈甜蜜的泉水哺育孩子茁壮成长;母亲是巨人,她那沟壑纵横的脸庞,如刀刻一般坚毅,在她眼里子女永远是幼小的树苗,永远需要精心喂养、耐心照顾。

      “下雨了,把锄头拿上,我们回去了。”不知过了多,满脸泥垢的母亲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才发现天空已经飘起了细雨,母亲背着背篼走出了菜地,我拿起锄头紧随其后。

      泥泞的山间小路显得格外寂静,雨中的月亮澄莹皎洁,葳蕤的树林被暮霭笼罩着,路边郁郁葱葱的杂草在濛濛细雨中欢悦地沐浴着,母亲的背影在迷雾中显得更加可敬、可亲……

评论2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8-17 10:24:28 | 查看全部
田兄不仅书法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母爱总是这样的伟大,子女总是难以回报的。
gaoshunlian 发表于 2011-8-18 08:41:57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加客服微信购买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字典、彝文印章等。

查看 »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